成语拼音:hán dōng là yuè
成语解释: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成语出处:汉 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严冬12月
繁体字形:寒冬臘月
英文翻译:severe winter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冬:1.冬季:隆冬。冬耕。冬眠。在北京住了两冬。2.(Dōng)姓。3.同“咚”。
腊:[là]1.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2.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鱼、肉、鸡、鸭等):腊肉。腊鱼。腊味。3.姓。[xī]干肉。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寒冬腊月究竟有多冷?这个季节的成语又能怎么用呢?咱们先举个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冰天雪地"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极寒的环境。想象一下:清晨推开窗,房檐挂满冰棱,街道被积雪覆盖,邻居大爷裹着厚棉袄铲雪,这不正是"冰天雪地"最生动的画面吗?这时候最适合说:"这冰天雪地的天儿,出门可得穿暖和点儿。"
有人问:"寒冬腊月的成语只能描述天气吗?"其实不然。像"岁寒三友"这个成语,表面上指松、竹、梅在寒冬依然挺拔,实际上常被用来比喻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品格。比如在团队遇到困难时,领导鼓励道:"咱们要做岁寒三友,越是市场环境艰难,越要守住品质底线。"这就把自然现象转化为了精神象征。
寒冬腊月的成语里还藏着不少智慧。"瑞雪兆丰年"就是典型代表。去年老家小麦播种后遇上大雪,村里老人看着白茫茫的田地笑道:"这场雪下得好哇,瑞雪兆丰年!"果然今年麦穗沉甸甸的。这让我想到,生活中的困难有时就像寒冬,看似严酷却孕育着转机。
有个有趣的发现:同样是描述寒冷,"滴水成冰"和"天寒地冻"用法就有差别。前者更强调温度之低,适合用在"泼水成冰"的东北旅游宣传里;后者侧重整体环境,比如快递小哥在风雪中送货,用"天寒地冻还在奔波"更能引发共鸣。个人觉得,成语就像调味料,用得恰当才能给表达提鲜。
面对刺骨寒风时,你会联想到哪个成语?或许"寒风刺骨"太过直白,试试更有画面感的"朔风凛冽"。记得去年腊月登长城,狂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导游指着猎猎作响的旗子说:"这才叫真正的朔风凛冽!"瞬间让同行游客都记住了这个文雅的表达。语言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能为感受找到精准的注脚。
当城市供暖系统在严寒中全力运转,当外卖骑手在风雪中穿行,这些现代生活场景其实都在续写新的"寒冬故事"。那些流传千年的成语,不正像冬日暖阳,既照亮了古人的智慧,也温暖着今人的表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