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án
  • dōng
  • yu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án dōng là yuè

成语解释: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成语出处:汉 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严冬12月

繁体字形:寒冬臘月

英文翻译:severe winter

寒冬腊月的意思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冬:1.冬季:隆冬。冬耕。冬眠。在北京住了两冬。2.(Dōng)姓。3.同“”。

腊:[là]1.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2.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鱼、肉、鸡、鸭等):腊肉。腊鱼。腊味。3.姓。[xī]干肉。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成语评论

寒冬腊月究竟有多冷?这个季节的成语又能怎么用呢?咱们先举个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冰天雪地"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极寒的环境。想象一下:清晨推开窗,房檐挂满冰棱,街道被积雪覆盖,邻居大爷裹着厚棉袄铲雪,这不正是"冰天雪地"最生动的画面吗?这时候最适合说:"这冰天雪地的天儿,出门可得穿暖和点儿。"

有人问:"寒冬腊月的成语只能描述天气吗?"其实不然。像"岁寒三友"这个成语,表面上指松、竹、梅在寒冬依然挺拔,实际上常被用来比喻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品格。比如在团队遇到困难时,领导鼓励道:"咱们要做岁寒三友,越是市场环境艰难,越要守住品质底线。"这就把自然现象转化为了精神象征。

寒冬腊月的成语里还藏着不少智慧。"瑞雪兆丰年"就是典型代表。去年老家小麦播种后遇上大雪,村里老人看着白茫茫的田地笑道:"这场雪下得好哇,瑞雪兆丰年!"果然今年麦穗沉甸甸的。这让我想到,生活中的困难有时就像寒冬,看似严酷却孕育着转机。

有个有趣的发现:同样是描述寒冷,"滴水成冰"和"天寒地冻"用法就有差别。前者更强调温度之低,适合用在"泼水成冰"的东北旅游宣传里;后者侧重整体环境,比如快递小哥在风雪中送货,用"天寒地冻还在奔波"更能引发共鸣。个人觉得,成语就像调味料,用得恰当才能给表达提鲜。

面对刺骨寒风时,你会联想到哪个成语?或许"寒风刺骨"太过直白,试试更有画面感的"朔风凛冽"。记得去年腊月登长城,狂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导游指着猎猎作响的旗子说:"这才叫真正的朔风凛冽!"瞬间让同行游客都记住了这个文雅的表达。语言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能为感受找到精准的注脚。

当城市供暖系统在严寒中全力运转,当外卖骑手在风雪中穿行,这些现代生活场景其实都在续写新的"寒冬故事"。那些流传千年的成语,不正像冬日暖阳,既照亮了古人的智慧,也温暖着今人的表达吗?

寒冬腊月的造句

  1. 造句 姗姗来迟的乐趣令人愉快,寒冬腊月我们盼阳光,酷暑盛夏我们觅阴凉。奥维德 
  2. 造句 寒冬腊月,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也悄然离开了;那世人甚爱的牡丹也失去了原来的娇艳;那称为“花之隐逸者也”的菊花也失去了原来的风采;惟有梅不畏严寒的生长在冬季,有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美称。
  3. 造句 水仙花是一种美丽动人的花朵,它总是在寒冬腊月中展开它那素雅的双臂,发出一阵又一阵那略带寒气的清香。也正是这种清香,让我对它情有独钟。
  4. 造句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寒冬腊月时,百花凋零,唯有梅花还孤傲地怒放于冰雪之中,这不禁令我们感到赞叹。我俯下身子,用一双冰凉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梅花,细细体味着梅花不畏严寒的高尚品质。
  5. 造句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寒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
  6. 造句 寒冬腊月,友谊就是一朵朵迎雪而立的梅花,绽放开来,温暖着你我的心田。
  7. 造句 寒冬腊月,边防战士的手脚都冻麻木了。
  8. 造句 我们就是要在寒冬腊月里面锻炼自己的耐心。
  9. 造句 就是到寒冬腊月,邓*平也坚持洗冷水澡,这是他几十年的习惯了。
  10. 造句 你说,待到寒冬腊月时,就陪我去看那场飞天雪地吧。

"寒冬腊月"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