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n jū shuǐ zhì
成语解释:石山和水滨。泛指荒僻的处所。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山砠水厓,穷居独处;思从曩人,邈不可得。”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山山水厓
英文翻译:Mountain water unit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砠:有土的石山。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厓:同“崖”。
“山砠水厓”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它出自《诗经》,原意是形容山水险峻、路途艰难的自然环境。如果用现代的话说,大概可以理解为“前有高山挡路,后有深水断后”的困境。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小李刚创业时,资金链断裂、团队核心成员离职,真像是走到了山砠水厓的境地。但他在朋友圈写道:“既然退路被洪水冲断,不如把眼前的乱石堆成台阶。”三个月后,他的小程序意外获得天使投资。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进退维谷”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表示困境,但“山砠水厓”更强调客观环境的险恶,而“进退维谷”侧重主观选择的困难。就像登山时突遇山体滑坡(客观环境),和站在超市货架前纠结买哪个口味(主观选择)的区别。
我个人认为,这个古老成语在当代社会有了新的诠释。比如去年某科技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时,很多人觉得他们遭遇了“现代版山砠水厓”。但正是这种外部压力,反而倒逼他们三年内实现了芯片技术的突破。这让我想到《道德经》里说的“反者道之动”,危机常常蕴藏着转机。
在写作中使用这个成语时,可以试试这样的结构:“当______像山砠水厓般横亘眼前,______却______”。比如描述乡村振兴的故事:“当泥石流把出村道路变成山砠水厓,王书记带着村民硬是用三个月修了条挂壁公路。”这样的表达既有画面感,又暗含转折的张力。
下次遇到看似绝境的状况,不妨想想这个成语。它提醒我们:自然界的险峻地貌往往造就绝美风景,人生的艰难关卡也可能打磨出意想不到的精彩。就像黄山的那句标语说的:“此处最险,此处最美。”关键不在于路有多难走,而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