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éng zhōng biāo wài
成语解释:弸:充满;彪:文采。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君子》:“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繁体字形:弸中彪外
英文翻译:To outshine the rest
弸:充满。
中:[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彪:1.小老虎,比喻身材高大:彪形大汉。2.虎身上的斑纹,借指文采:彪炳。3.姓。
外:1.外边;外边的。与“内”“里”相对:门外。外表。2.关系疏远的;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人。外乡。3.指外国:对外贸易。外侨。4.非原有的;非正式的:外加。外号。5.称母亲、姐妹、女儿的亲属:外祖母。外甥。外孙。
提到“弸中彪外”这个成语,许多人可能觉得陌生。它出自汉代扬雄的《法言》,字面意思是“内部充盈,外在显耀”,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在修养深厚,外在表现也自然出色。但具体如何理解?举个例子:一位作家如果长期坚持阅读和思考(弸中),写出的文章自然逻辑清晰、文采飞扬(彪外)。
问:这个成语的核心是什么?答:它强调内外一致性——内在的积累会自然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就像种花,土壤肥沃(内在)才能开出艳丽花朵(外在),没有厚积薄发的“弸中”,所谓的“彪外”不过是空中楼阁。
职场中的案例:某公司部门主管每天花半小时研究行业报告(弸中),开会时总能精准指出业务痛点(彪外)。反观另一位主管,热衷参加社交活动却忽视专业学习,发言时常暴露知识漏洞。这印证了《礼记》中“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持续打磨内在才能支撑外在表现。
教育领域的启示:有位语文老师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弸中),三年后出版的教育随笔集被多所学校列为教师必读书目(彪外)。这种“看不见的积累”与“看得见的成果”的关系,恰似竹子生长:前四年仅长3厘米,第五年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爆发。
个人观点: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不少人追求“3分钟学会XX技能”的速成法。但观察各领域顶尖人物,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企业家,其成就都建立在对专业的深耕细作上。正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所谓幸运,其实是准备遇到了机会。”
如何实践这个理念?可以尝试“20%输入+80%输出”的黄金比例:每天用20%时间学习新知识(阅读、听课),80%时间通过写作、实践等方式转化输出。就像画家需要先观察自然(弸中),才能创作出动人作品(彪外),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但回报往往超出预期。
当我们看到他人展现的才华时,不妨多想想背后的积累过程。那些看似轻松的成功,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坚持。就像冰山理论揭示的——显露在外的成就,永远只是整体实力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