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ǎn
  • tóng
  • shēn
  • shò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ǎn tóng shēn shòu

成语解释: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成语出处:《艺风堂友朋书札》:“小方壶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饥,感同身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像自己亲身感受一样

繁体字形:感同身受

英文翻译:feel indebted as if it were received in person

感同身受的意思

感:1.感动:感人肺腑。深有所感。2.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感谢。感恩。感激。3.中医指感受风寒:外感内伤。4.感觉5.;情感;感想:美感。好感。自豪感。亲切之感。观感。百感交集。6.(摄影胶片、晒图纸等)接触光线而发生变化:感光。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身:1.身体:身上。转过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个身。2.指生命:奋不顾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为领导,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养:修身。立身处世。5.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身。河身。船身。机身。6.用于衣服:换了身衣裳。做两身儿制服。

受:1.接受:受贿。受教育。受到帮助。2.遭受:受灾。受批评。受委屈。3.忍受;禁受:受不了。受得住。4.适合:受吃(吃着有味)。受看(看着舒服)。受听(听着入耳)。

成语评论

感同身受”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对他人情绪的深刻理解,但你真的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具体例子吗?比如同事小王因为项目失误被领导批评,你主动说:“我去年也犯过类似的错误,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种用自身经历回应他人困境的方式,就像成语“设身处地”的生动演绎——不是简单安慰,而是用真实体验建立情感连接。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没经历过同样的事,还能做到感同身受吗?”看看这个场景:朋友抱怨孩子叛逆期难沟通,虽然你未婚未育,却能回应:“我侄女前阵子也和家里闹矛盾,听她说其实特别渴望被理解。”这里运用了“推己及人”的智慧,通过观察身边案例触类旁通,证明情感共鸣不必然需要完全相同的经历。

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李阿姨给独居老人送餐时总会多聊几句:“您儿子在外地工作不容易,我闺女也在外地,知道年轻人打拼的辛苦。”这种双向理解恰好印证了“将心比心”的力量。个人认为,真正的感同身受体现在细节把握——注意到对方没明说的需求,比如老人需要的不仅是饭菜,更是被看见的孤独感。

当遇到无法理解的行为时,不妨试试“换位思考”的阶梯法:先承认差异的存在,再寻找共通的情感基础。就像面对年轻人的“躺平”现象,长辈可以说:“我年轻时也经历过迷茫期,虽然时代不同,但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是相似的。”这种表达既保持立场中立,又创造了对话空间。

培养这种能力其实有迹可循:每天记录三个他人的情绪瞬间,尝试用“如果我是TA”开头造句。坚持一个月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沟通方式变得更有温度。毕竟,人类情感的底色始终相通,区别只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评判,先打开感受的雷达。

感同身受的造句

  1. 造句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
  2. 造句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玉树经历的苦难的同胞们感同身受。
  3. 造句 没有真正经历过就不要说感同身受。
  4. 造句 我们都或多或少对那些经历感同身受。
  5. 造句 是物伤其类,还是感同身受,如果走了那么远的路,只是走成了一个圆,那这些孤单的路途,究竟有没有价值和意义?
  6. 造句 对于灾区人民我们应该感同身受,不能置之度外。
  7. 造句 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不刺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有多痛。
  8. 造句 世上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当事人或心如刀割或肉体受苦,至爱亲友再同情了解,也帮不到事主。
  9. 造句 灾区人民的悲惨遭遇,使我感同身受,仿佛一座大山一直压在我的胸口,让我彻夜难眠。
  10. 造句 有的观众因为对于剧中角色感同身受而哭笑无常。

"感同身受"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