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uǒ zuò suǒ wéi
成语解释:指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多指一些不好的行为。
成语出处:明 李贽《答周西岩书》:“我不识渠半生以前所作所为,皆是谁主张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人的表现
繁体字形:所作所為
英文翻译:the doings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作:[zuò]1.劳动;劳作:精耕细作。作息制度。2.起:振作。枪声大作。3.写作;作品:著作。佳作。4.假装:作态。装模作样。5.当作;作为:过期作废。6.进行某种活动: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自作自受。7.同“做”。[zuō]作坊:小器作。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所作所为”这个词组,常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行为或选择带来的影响。比如有人坚持每天早起读书,周末还主动去社区做义工,这些“所作所为”不仅塑造了他的个人形象,也让周围人感受到积极能量。
有人可能会问:“所作所为真的能定义一个人吗?”其实,行为和人格确实存在双向影响。比如职场中,一位总爱推卸责任的同事,久而久之会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而主动帮新人修改方案的领导,即便没有升职加薪,也会赢得团队发自内心的尊重。
有个真实案例值得思考:小区里两位退休老人,王大爷每天在广场舞队伍里挑三拣四,李阿姨却默默组织垃圾分类宣传队。三年后,李阿姨成了社区代表,连物业改造方案都要参考她的意见。这说明持续的正向行为,就像滚雪球般积累影响力。
现代社会有个有趣现象:很多人喜欢在社交媒体打造“自律人设”,但实际生活中熬夜刷剧、工作拖延。这种言行割裂的状态,反而比直白的懒惰更消耗心力。毕竟装出来的形象,就像纸灯笼,经不起现实风雨的考验。
从个人视角看,所作所为就像雕刻刀。有人用它精心雕琢理想中的自己,有人却任由这把刀在时光里生锈。最近观察到,那些能把兴趣爱好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人——比如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宝妈,或者利用业余时间考证的快递小哥——往往活得更有掌控感。
最后想说,每个看似微小的选择都在书写人生剧本。与其纠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明天我能多做哪件让未来感谢现在的事”。毕竟,时间这面镜子,终会照出所有行为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