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ǒu
  • dǎ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ǒu wǔ zú dǎo

成语解释:蹈:跳动。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乐则生矣,全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手舞足蹈

英文翻译:dance with joy

手舞足蹈的意思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舞:1.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舞蹈。舞技。舞姿。舞会。舞剑。舞女。舞曲。舞台。2.耍弄:舞弊。舞文弄墨。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蹈:1.践踏;踩:赴汤蹈火。重蹈覆辙。循规蹈矩。2.跳动:舞蹈。手舞足蹈。

成语评论

手舞足蹈”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手在挥舞、脚在跳动,常用来形容人情绪极度兴奋时的状态。比如:“听说自己被名校录取后,她激动得手舞足蹈,差点打翻桌上的水杯。”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常见?但问题来了:这种动作是否只代表纯粹的喜悦?

其实不然。举个例子,一位刚入职场的年轻人第一次在会议上发言,紧张得语无伦次,双手不自觉地比划,双腿也不停换姿势——这算不算“手舞足蹈”?此时动作背后的情绪是焦虑而非开心,这说明成语的使用场景比想象中更广。关键在于:动作幅度是否超出日常状态,而情绪色彩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来反讽。比如同事在茶水间模仿领导训话时的夸张动作,旁人悄悄说:“看他手舞足蹈那样,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演舞台剧。” 这种用法带上了调侃意味,说明语言表达存在明显弹性空间。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人人端着手机,肢体表达是否在退化?我倒觉得,短视频平台上那些跟着音乐即兴跳舞的素人,正是“手舞足蹈”的现代变体。当人们摘下社交面具,在私人空间里尽情释放情绪时,反而更接近成语描绘的本真状态。

再举个反差案例:某次社区广场舞比赛中,领舞阿姨因为记错动作,在音乐结束时突然高举双臂转了三圈,引得周围人哄堂大笑。事后她说:“当时脑子一懵就手舞足蹈了,现在想想真是尴尬。” 你看,无心插柳的动作反而创造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同文化对肢体语言的接受度差异很大。西方人习惯用拥抱和击掌表达喜悦,而东方文化中“手舞足蹈”常被视为不够稳重。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差异恰好说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当情绪浓度突破某个临界点时,身体总会先于理性做出反应

最后分享个观察:公交车上有个小男孩,因为成功解开魔方最后一层,突然在座位上蹦起来挥舞双臂。他妈妈连忙按住他说“别发疯”,但邻座的老爷爷却笑着掏出糖果奖励。这个瞬间让我想到:或许我们缺的不是情绪表达的能力,而是允许他人“手舞足蹈”的包容心。

手舞足蹈的造句

  1. 造句 离开赛场,迎面而来的是同学们喜出望外的笑容,是手舞足蹈的欢呼。我心里也乐开了花。树叶儿在风中摇摆,好像在为我快乐舞蹈;鸟儿在空中欢叫,好像在为我歌唱……
  2. 造句 弟弟睁开双眼,一边“唱歌"一边还手舞足蹈。一会儿甩甩手,一会儿踢踢腿,又一会儿手脚并用,在床上“滚来滚去”,别提有多惬意了。
  3. 造句 姐姐考上了重点大学,乐得她手舞足蹈的。
  4. 造句 听说明天去春游,同学们立即手舞足蹈。
  5. 造句 他抱着妈妈为他买的大熊猫玩具,兴奋得手舞足蹈。
  6. 造句 听到自己考了100分的消息,小东高兴得手舞足蹈。
  7. 造句 知识犹如海洋,那些在海面上手舞足蹈和拍击作响的人,往往要比默默无闻鉴入未经考查的海底去探寻宝藏的采珠者更加名噪一时,并更引人注目。
  8. 造句 我高兴的手舞足蹈,活脱脱像个小松鼠。
  9. 造句 听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都高兴得手舞足蹈。
  10. 造句 这个好消息使同学们高兴得欢蹦乱跳,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