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ǒu wǔ zú dǎo
成语解释:蹈:跳动。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乐则生矣,全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手舞足蹈
英文翻译:dance with joy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舞:1.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舞蹈。舞技。舞姿。舞会。舞剑。舞女。舞曲。舞台。2.耍弄:舞弊。舞文弄墨。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蹈:1.践踏;踩:赴汤蹈火。重蹈覆辙。循规蹈矩。2.跳动:舞蹈。手舞足蹈。
“手舞足蹈”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手在挥舞、脚在跳动,常用来形容人情绪极度兴奋时的状态。比如:“听说自己被名校录取后,她激动得手舞足蹈,差点打翻桌上的水杯。”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常见?但问题来了:这种动作是否只代表纯粹的喜悦?
其实不然。举个例子,一位刚入职场的年轻人第一次在会议上发言,紧张得语无伦次,双手不自觉地比划,双腿也不停换姿势——这算不算“手舞足蹈”?此时动作背后的情绪是焦虑而非开心,这说明成语的使用场景比想象中更广。关键在于:动作幅度是否超出日常状态,而情绪色彩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来反讽。比如同事在茶水间模仿领导训话时的夸张动作,旁人悄悄说:“看他手舞足蹈那样,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演舞台剧。” 这种用法带上了调侃意味,说明语言表达存在明显弹性空间。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人人端着手机,肢体表达是否在退化?我倒觉得,短视频平台上那些跟着音乐即兴跳舞的素人,正是“手舞足蹈”的现代变体。当人们摘下社交面具,在私人空间里尽情释放情绪时,反而更接近成语描绘的本真状态。
再举个反差案例:某次社区广场舞比赛中,领舞阿姨因为记错动作,在音乐结束时突然高举双臂转了三圈,引得周围人哄堂大笑。事后她说:“当时脑子一懵就手舞足蹈了,现在想想真是尴尬。” 你看,无心插柳的动作反而创造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同文化对肢体语言的接受度差异很大。西方人习惯用拥抱和击掌表达喜悦,而东方文化中“手舞足蹈”常被视为不够稳重。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差异恰好说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当情绪浓度突破某个临界点时,身体总会先于理性做出反应。
最后分享个观察:公交车上有个小男孩,因为成功解开魔方最后一层,突然在座位上蹦起来挥舞双臂。他妈妈连忙按住他说“别发疯”,但邻座的老爷爷却笑着掏出糖果奖励。这个瞬间让我想到:或许我们缺的不是情绪表达的能力,而是允许他人“手舞足蹈”的包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