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éng
  • shàng
  • xià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éng shàng qǐ xià

成语解释:承:承接;启:引出;开始。承接上面的;并引出下面的。多指文章的结构。也泛指把事业或学问接过来传下去。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 孔颖达疏:“故,承上启下之辞。”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承上啓下

英文翻译:form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承上启下的意思

承:1.托着;接着:承尘。承重。2.承担:承印。承制中西服装。3.客套话,承蒙:昨承热情招待,不胜感激。4.继续;接续:继承。承上启下。承先启后。5.接受(命令或吩咐):秉承。承命。6.姓。

上:[shàng]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级或品质高的:上等。上级。上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旧时指皇帝:上谕。5.向上面:上缴。上升。上进。6.姓。7.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楼。上车。8.到;去(某个地方):上街。上工厂。他上哪儿去了?9.向上级呈递:上书。10.向前进:老张快上,投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上。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上饭。上菜。上茶。13.添补;增加:上水。上货。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上刺刀。上螺丝。15.涂;搽:上颜色。上药。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上去入。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上山顶。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上门。考上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上了农村。[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上。墙上。桌子上。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上。书上。课堂上。报纸上。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上。事实上。思想上。

启:1.打开:启封。启门。某某启(信封上用语,表示由某人拆信)。2.开导:启蒙。启发。3.开始:启行。启用。4.陈述:敬启者(旧时用于书信的开端)。某某启(用于书信末署名处)。5.旧时文体之一,较简短的书信:小启。谢启。6.姓。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成语评论

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常被用来衔接不同内容。比如"继往开来"这个成语,既包含对过去的承接,又暗示着对未来的开拓。举个例子:某位企业家在年度总结会上说:"我们既要总结十年经验继往开来,也要拥抱新技术开辟市场。"这句话既回顾了企业历史,又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些成语为什么重要? 有位中学语文老师曾分享过真实案例:学生在写作时总感觉段落之间"卡壳",后来尝试在过渡句中加入"承上启下"的成语,文章流畅度立刻提升。就像盖房子时的榫卯结构,合适的成语能让不同观点自然咬合。

再看"承前启后"的实际应用。纪录片旁白这样写道:"这座古桥承前启后,既见证着商队的驼铃声,也聆听着高铁的呼啸声。"这里用具体意象展现了时空的延续性,比单纯说"连接古今"更有画面感。

如何避免使用生硬? 个人经验是观察语境温度。在科技论坛看到个有趣用法:"区块链技术绝非空中楼阁,它承接着密码学的发展脉络,开启着价值互联网的新纪元。"将抽象技术与具象成语结合,既专业又不失灵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成语就像调味料,贵在适量。曾有位演讲者五分钟内连用三次"承上启下",反而让听众产生疲劳感。不妨尝试与其他过渡词交替使用,比如"在此基础上""与此同时"等,让语言节奏更富变化。

语言是流动的江河,恰当的过渡语就像河上的摆渡船,带着读者平稳抵达新段落。当我们在写作时多留心这些细节,文字自然会呈现出行云流水的美感。试着在下次写作时,有意识地运用这类成语,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承上启下的造句

  1. 造句 这段话在文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造句 第三段承上启下,是过渡段。
  3. 造句 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
  4. 造句 课文中的过渡句和过渡段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 造句 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6. 造句 文章中常有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7. 造句 这一段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像你说的可有可无。
  8. 造句 这个段落写得非常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9. 造句 在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时,我对承上启下的语句的位置总是划不到位。
  10. 造句 管它什么文字公正语句通顺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我就随心写。

"承上启下"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