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 tóu qù wěi
成语解释:指事物只剩下中间的一部分;或指没头没尾;看不清脉络。也指去掉没有用的或不重要的部分。
成语出处:蒋子龙《拜年》:“一个月赶上俩节日,掐头去尾,一个月连半个月的活也干不上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事物有用部分
繁体字形:掐頭去尾
英文翻译:break off both ends
掐:1.用指甲按;用拇指和另一个指头使劲捏或截断:掐两下也可以止痒。不要掐公园里的花儿。把豆芽菜的须子掐一掐。2.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一把掐住。3.拇指和另一手指尖相对握着的数量:一掐儿韭菜。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尾:[wěi]1.尾巴。2.事物的末端:队尾。尾声。3.跟在后面:尾随。4.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尚未了结的事情:尾数。扫尾工作。5.量词。用于鱼:一尾鱼。6.星名。二十八宿之一。[yǐ]1.马尾(wěi)上的长毛:马尾罗。2.蟋蟀等尾(wěi)部的针状物:三尾儿。
提到"掐头去尾",很多人会联想到修剪植物的场景。比如园丁修剪月季时,总会去掉顶端嫩芽和底部老枝。但把这个动作转化为成语使用时,到底在表达什么?
举个具体例子:新闻报道中说"经过掐头去尾的整理,录音文件时长缩短了三分之二"。这里既保留了核心对话内容,又去掉了无用的寒暄和结尾的杂音。这种处理方式与吃甘蔗时"去头削尾取中间甜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操作?试想收到20分钟的会议录音,前5分钟调试设备,后3分钟收拾文件,真正有效内容可能只有12分钟。这时候"掐头去尾"就成了信息筛选的基本功,就像淘金者筛掉泥沙留下金粒的过程。
这个成语在工作沟通中尤其实用。比如设计师给客户看方案时,主动说:"我把修改过程掐头去尾,直接展示最终效果图"。这样既避免了冗长的推导过程,又确保对方能抓住重点。类似处理方式也常见于学术论文的摘要部分。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会丢失细节,其实不然。就像制作腊肉需要切除多余脂肪,保留精华部位。我常建议实习生做PPT时先完整记录,再像雕刻家般去除多余部分,保留最能传达思想的15页。这种"减法思维"往往比堆砌内容更考验功力。
现代人处理信息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的智慧。刷短视频时会自动快进片头广告,读书时跳过重复案例,本质上都是"掐头去尾"的具体应用。下次整理年终总结时,记得先罗列所有素材,再像修剪盆栽般精心修整,你会惊讶于核心价值的凸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