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ōu cháng guā dù
成语解释:比喻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成语出处:明 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一个家搜肠刮肚,不知饥,不知渴,只觉得口内生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人
繁体字形:搜腸刮肚
英文翻译:rack one's brains
搜:1.寻找:搜集。搜罗。搜求。2.搜查:搜身。搜腰。搜捕。什么也没搜着。
肠:1.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2.心思;情怀:愁肠。衷肠。3.在肠衣里塞进肉、淀粉等制成的食品:香肠。鱼肠。腊肠。
刮:1.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把物体表面上的某些东西去掉或取下来:刮胡子。刮锅。刮下一层皮。2.在物体表面上涂抹(多用于糨糊一类稠东西):刮糨子。3.搜刮(财物)。4.(风)吹:又刮起风来了!
肚:[dù]1.腹部:肚子。2.物体圆而突起像肚子的部分:腿肚子。[dǔ]用作食品的某些动物的胃:猪肚子。羊肚儿。
“搜肠刮肚”这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掏心掏肺”的感觉?其实它专门用来形容人绞尽脑汁思考的状态。比如隔壁张叔为了给女儿取个特别的名字,翻烂了三本字典,最后憋出个“张云曦”,说是结合了清晨的云彩和晨曦——虽然孩子上幼儿园后总被叫成“张晕鸡”。
工作中怎么体现“搜肠刮肚”?上周公司要设计环保主题的海报,美工小王盯着空白屏幕啃了半包瓜子,突然盯着垃圾桶灵感迸发:用废纸箱拼成地球形状,最终作品拿了行业奖。有时候使劲想不如换个角度观察。
有人问:“死磕到底才算搜肠刮肚吗?”我倒觉得像煮开水,持续加热到100度自然会沸腾。就像写毕业论文那会儿,在图书馆泡了三天毫无进展,结果洗澡时哼着歌突然想通了数据模型——关键是要给大脑留点呼吸空间。
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短视频创作者为想文案抓秃了头,评论区却夸“好真实好有趣”。这让我想到,适当的“卡壳”痕迹反而拉近距离。就像老字号餐馆保留着祖传秘方的修改痕迹,比完美无缺的工业配方更动人。
有年轻编剧跟我吐槽:“现在AI三秒能生成二十个剧本大纲,人类还搜什么肠刮什么肚?”这话让我想起自动炒菜机和星级主厨的关系。机器能快速组合元素,但那些让人心头一颤的细节——比如《活着》里福贵买棺材的牛皮纸包装——终究要来自真实的生活打磨。
黄昏路过小区广场,总看见退休教师老李在石桌上摆棋局。他说这是在“锻炼搜肠刮肚的本事”,每走一步要算后面十步的变化。这种思维训练让他七十岁还能在老年大学教几何,证明动脑子这事确实像刀,越磨越亮。
说到最后,与其把“搜肠刮肚”当成痛苦的过程,不如看作思维跃迁的前奏。就像小时候玩弹弓,皮筋拉得越紧绷,石子飞得就越远。那些让我们抓耳挠腮的难题,解开时的快感也格外带劲,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