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ǔ pǔ tōng tōng
成语解释:指平常的,一般的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0回:“这一声,在别人听来只是普普通通的声气,不晓得什么道理,一进月英耳朵就宛如当头起个青天霹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普普通通
英文翻译:General general
普:1.普遍;全面:普选。普查。普照。普天同庆。2.姓。
普:1.普遍;全面:普选。普查。普照。普天同庆。2.姓。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成语到底有啥用?不少人觉得它们“老掉牙”,但换个角度看,成语其实是浓缩的智慧锦囊。比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用来提醒人不要做多余的事。朋友装修房子时给石膏线贴金箔,结果反而显土气,这时候用“你这真是画蛇添足”点破问题,比直接批评更让人容易接受。成语的价值,就在于能用四个字讲透一个道理。
为什么有些成语用起来怪怪的?关键在场景适配。像“胸有成竹”适合用在筹备充分的场合,比如同事提前三个月准备项目方案,可以说“难怪你这么淡定,原来是胸有成竹”。但要是对临时抱佛脚的人说这句,就变成讽刺了。去年公司年会,主持人误用“东山再起”夸获奖新人,台下老员工脸色都不对了——可见用错成语比不用更尴尬。
成语会过时吗?其实它们就像会进化的生物。原本形容人老实的“呆若木鸡”,现在更多被用来吐槽反应迟钝。有次在科技展看到智能音箱卡壳,旁边大爷脱口而出:“这机器咋呆若木鸡的?”全场都乐了。这种旧词新用的现象,恰恰说明成语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而非死记硬背。
误用成语闹过哪些笑话?最经典的当属把“七月流火”当天气热。有房地产广告写“七月流火,购房送空调”,其实这成语本意是天气转凉。这就好比寒冬腊月卖冰棍还写“温暖特惠”,完全南辕北辙。不过我倒觉得这类误会挺有趣,就像看到小朋友把“鹤立鸡群”理解成“鹤在养鸡场”,反而打开了想象空间。
学成语非得背词典吗?其实生活处处是课堂。刷短视频看到宠物狗偷吃蛋糕,弹幕飘过“这真是狗急跳墙”,顿时就记住了这个成语。上周邻居家孩子考砸了还打游戏,他爸吼了句“你这是饮鸩止渴”,孩子居然真放下手机去复习了。你看,用得巧的成语就像开关,能瞬间点亮沟通的灯泡。
成语在现代社会还能发光吗?看看脱口秀演员怎么玩转“守株待兔”——“我追女生就像守株待兔,结果等来的都是外卖小哥”。这种解构创新让老成语焕发新生机。上周看工程师用“破釜沉舟”形容删掉旧代码重写系统,会议室里年轻同事都秒懂。只要故事还在继续,成语就不会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