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ōng sōng kuǎ kuǎ
成语解释:懒散疲塌不紧张,也指不稳固
成语出处:邓小平《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处理要及时,一般地要严,不能松松垮垮,不能处理太轻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
繁体字形:鬆鬆垮垮
英文翻译:Loose and crumbling
松:1.常绿乔木。有多种,树皮多呈鳞状块片开裂,叶针形成束,球果有木质鳞片。是重要的用材及采松脂树种。2.不紧密;不坚实:捆得太松。松软。3.放开;使松:松手。松腰带。4.不紧张;不严格:松弛。松懈。5.用瘦肉、鱼等做成的茸毛状或碎末状食品:肉松。6.经济较宽裕:近两个月我手头儿松了一些。
松:1.常绿乔木。有多种,树皮多呈鳞状块片开裂,叶针形成束,球果有木质鳞片。是重要的用材及采松脂树种。2.不紧密;不坚实:捆得太松。松软。3.放开;使松:松手。松腰带。4.不紧张;不严格:松弛。松懈。5.用瘦肉、鱼等做成的茸毛状或碎末状食品:肉松。6.经济较宽裕:近两个月我手头儿松了一些。
垮:1.倒塌;坍下来:洪水再大也冲不垮坚固的堤坝。别把身体累垮了。2.崩溃;溃败:垮台。打垮了敌人。
垮:1.倒塌;坍下来:洪水再大也冲不垮坚固的堤坝。别把身体累垮了。2.崩溃;溃败:垮台。打垮了敌人。
松松垮垮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结构松散、状态不集中的事物。比如一张老旧的木椅子,坐上去吱呀作响,靠背微微晃动,这时候可以说:“这把椅子用了十几年,现在松松垮垮的,怕是要散架了。”这种具象化的描述,能让读者立刻联想到物品的“不牢固感”。
有人可能会问:松松垮垮只能形容物体吗?当然不是。比如团队合作中,如果成员各自为战、缺乏沟通,领导可能会敲打桌子说:“咱们现在的工作状态太松松垮垮了,必须拧成一股绳!”这里既点出了问题本质,又暗含改进的期望,展现出成语的灵活运用场景。
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或许是早晨刚睡醒的状态。揉着惺忪睡眼,头发乱糟糟地翘着,睡衣纽扣错位,这时候照镜子的人往往会自嘲:“你看我这副松松垮垮的样子,活像被卡车碾过。”这种带点幽默的自嘲,反而让成语显得生动有趣。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松松垮垮”常带有负面评价?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成语本身蕴含着对“适度紧绷”的追求。就像琴弦太松弹不出调子,太紧又容易崩断,恰到好处的张力才是理想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它其实在提醒我们关注事物的平衡性。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反而让“松松垮垮”有了新价值。当大家都在拼命奔跑时,偶尔允许自己“松松垮垮”地躺在阳台晒太阳,或是慢悠悠地泡杯茶,这种主动选择的松弛何尝不是种智慧?关键要分清楚何时该紧绷,何时可放松,就像调节呼吸的节奏般自然。
下次看到公园长椅上晒太阳的老人,或是午后打盹的猫,不妨换个角度观察:这些看似松松垮垮的状态里,或许正藏着最本真的生活韵律。毕竟弹簧压得太久会失去弹性,张弛有度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