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éng
  • liǎ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成语解释:模棱:说话处事含混;两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形容对事情的两面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

成语出处:《旧唐书 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模棱兩可

英文翻译:ready to accept either course

模棱两可的意思

模:[mó]1.法式;规范;标准:模型。模式。楷模。2.仿效:模仿。模拟。3.指模范:劳模。评模。4.姓。[mú](模儿)模子:铅模。铜模儿。

棱:[léng]1.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连接的部分:见棱见角。桌子棱儿。2.物体上条状的突起部分:瓦棱。眉棱。搓板的棱儿。[lēng]见〖刺棱〗、[líng]穆棱(Mùlíng),地名,在黑龙江。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成语评论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但有些成语自带“模糊滤镜”,让人听完总觉得话里有话。比如“左右逢源”这个词,乍一听像是夸人能力强,仔细一品又像在暗示这人过于圆滑。这种特性让成语既能表达褒义,又能暗藏贬义,全看说话人的语气和场景。

举个例子:同事小李汇报项目时提到“领导对这个方案的态度模棱两可”。这里的“模棱两可”到底是什么意思?是领导还没想清楚,还是故意不表态?成语的模糊性在这里反而成了精准描述——既表达了不确定性,又暗示了可能有深层考量。

为什么需要模棱两可的表达?

在需要保留余地的情况下,这类成语就像语言的安全气囊。比如家长会上老师说:“小明最近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活跃。”这里的“活跃”可能是夸孩子积极参与,也可能在委婉提醒家长孩子上课说话太多。这种表达既保护了双方的面子,又传递了关键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职场中常见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等说法,本质上也是模棱两可的延伸应用。它们像语言的缓冲带,既避免了直接拒绝的尴尬,又为后续决策留出空间。

如何正确理解这类成语?

关键要抓住语境这把钥匙。比如“见风使舵”在创业故事里可能是夸创始人灵活应变,在反腐报道里就变成贬义。有个简单判断方法:观察说话者是否在描述具体行动。如果只说“随机应变”而不谈具体做法,八成是在打太极。

个人认为,模棱两可的成语就像语言的多功能工具。用得好能化解尴尬,用得不好反而制造误会。下次听到这类表达时,不妨多问一句:“您说的具体是指哪方面?”这比瞎猜靠谱多了。

语言学者发现,越是复杂的社交场合,模棱两可的表达使用率越高。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这类成语在中文里特别丰富——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本就讲究含蓄留白。但现代沟通更追求效率,如何平衡语言的精准与弹性,可能是个永恒的课题。

下次在工作会议中听到“这个提议还有优化空间”,别急着修改方案。不妨先确认:对方是真有建设性意见,还是委婉表示不认可?毕竟在沟通这件事上,有时候明确比聪明更重要。

模棱两可的造句

  1. 造句 凡是模棱两可的问题都要向同学或老师问清楚。
  2. 造句 如果语句中并无模棱两可之处,则不能作出与该语句的明显含义相悖的解释。
  3. 造句 这是条模棱两可的意见。
  4. 造句 我希望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说法。我更希望能有人替我决定那些难以决断的事。
  5. 造句 一提到结婚,他总是模棱两可地支吾其词,看来该是分手的时候了。
  6. 造句 图像的模棱两可既考验你的想象力又考验你的观察潜质,从不一样角度来观察能够得出不一样的图像。
  7. 造句 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已不再为人所接受。
  8. 造句 无论我说什么,老板都说好,模棱两可,让人无所适从。
  9. 造句 这只老狐狸说的话模棱两可,你这样理解没错,他那样理解也对。
  10. 造句 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已不再为人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