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ó mó hū hū
成语解释:思想上不清晰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雪雁出来一看,模模糊糊认得是薛姨妈那边的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清晰
繁体字形:模模糊糊
英文翻译:Fuzzy
模:[mó]1.法式;规范;标准:模型。模式。楷模。2.仿效:模仿。模拟。3.指模范:劳模。评模。4.姓。[mú](模儿)模子:铅模。铜模儿。
模:[mó]1.法式;规范;标准:模型。模式。楷模。2.仿效:模仿。模拟。3.指模范:劳模。评模。4.姓。[mú](模儿)模子:铅模。铜模儿。
糊:[hú]1.用黏性物把纸、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糊信封。糊墙。糊顶棚。糊风筝。2.同“煳”。3.粥类食品。[hū]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窟窿或平面:用灰把墙缝糊上。往墙上糊了一层泥。[hù]样子像粥的食物:面糊。芝麻糊。辣椒糊。
糊:[hú]1.用黏性物把纸、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糊信封。糊墙。糊顶棚。糊风筝。2.同“煳”。3.粥类食品。[hū]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窟窿或平面:用灰把墙缝糊上。往墙上糊了一层泥。[hù]样子像粥的食物:面糊。芝麻糊。辣椒糊。
说到“模模糊糊”,很多人会联想到视线不清的画面,比如透过毛玻璃看东西,或者清晨未散尽的雾气。但成语“模模糊糊”其实更多用来描述“不清晰的认知状态”。比如有人问:“你记得昨晚的会议内容吗?”对方回答:“只记得模模糊糊的几句。”这种用法比单纯描述视觉场景更贴近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用“模模糊糊”而不用“记不清”?其实这两个表达有微妙差别。“模模糊糊”带有画面感,像脑海里漂浮着残缺的影像;而“记不清”更偏向对记忆完整性的否定。试比较:“他说的话模模糊糊的”和“他说的话我记不清”——前者暗示能捕捉到部分信息,后者则像彻底空白。
最近遇到个有趣案例:朋友描述她家猫捉激光红点的样子,“那团红光模模糊糊地从地板滑过,它扑过去时爪子总慢半拍”。这里用“模模糊糊”既形容光影的虚实变化,又暗含猫的视角局限,比用“不清楚”“不清晰”更传神。成语的妙处就在于能同时传递客观现象和主观感受。
有人可能会问:“模模糊糊和含糊不清有什么区别?”前者侧重接收方的感知状态,比如听众觉得演讲内容模模糊糊;后者强调表达方的责任,比如演讲者本身讲得含糊不清。这种主被动差异在职场沟通中尤其重要——说“方案描述模模糊糊”可能暗示自己理解力不足,而“描述含糊不清”则直指对方的表达问题。
我曾在山间徒步时深有体会:大雾天看十米外的山路,轮廓模模糊糊像水墨画。这种不确定性反而让人更专注脚下每一步。这让我想到,生活中很多重要决定其实都始于模模糊糊的直觉。与其强求事事清晰,不如学会与模糊共处——就像画家会故意留白,给观者想象空间。
现代人习惯追求高清画面、精确数据,但“模模糊糊”的存在提醒我们:某些场景需要保持适度朦胧。比如安慰朋友时,模棱两可的回应反而比斩钉截铁的建议更温暖;创作灵感萌芽阶段,过于清晰的框架可能扼杀可能性。下次遇到模模糊糊的状态,不妨先别急着擦亮眼镜,试着感受其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