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ān bèng luàn tiào
成语解释:形容青少年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匀出你们欢迸乱跳这俩去买瓦;留下房上滚下来的,合炉坑里掏出来的那俩,先把这院子破瓦拣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活泼欢乐的景象
繁体字形:歡蹦亂跳
英文翻译:dancing and skipping with joy
欢:1.快乐;高兴:欢喜。欢乐。欢迎。欢送。欢呼。2.指所喜爱的人(多指情人):新欢。3.起劲;活跃:火着得很欢。雨越下越欢。文娱活动搞得挺欢。
蹦:跳:欢蹦乱跳。皮球一拍蹦得老高。他蹲下身子,用力一蹦,就蹦了两米多远。他嘴里不时蹦出一些新词儿来。
乱:1.没有秩序和条理:乱七八糟。2.武装骚扰:兵乱。叛乱。3.使混乱;使紊乱:捣乱。以假乱真。4.任意;随便:不许乱扔纸屑。
跳:[tiào]1.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跳跃。跳水。跳荡。跳跶。跳高。跳远。跳舞。弹(tán)跳。暴跳如雷。跳梁小丑(指上蹿下跳,兴风作浪的微不足道的坏人)。2.越过:跳班。跳棋。跳槽。3.一起一伏地动:心跳。眼跳。心惊肉跳。[táo]古同“逃”。
“欢蹦乱跳”这个成语,总让人联想到充满活力的画面。比如:公园里,几个小孩追着彩色风筝跑来跑去,小脸红扑扑的,嘴里还喊着“再高点!”——这不就是“欢蹦乱跳”最生动的写照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欢蹦乱跳”而不是“活泼好动”?其实这两个词的区别就像汽水和白开水。前者自带“噼里啪啦”的拟声感,光是读出来就能想象到蹦跶的动作,而后者更像客观描述。比如家里新养的小奶猫,把毛线球当假想敌,扑腾着满地打滚时,用“欢蹦乱跳”是不是更有画面感?
再举个有意思的例子。春节庙会上,舞狮队伍踩着鼓点腾挪跳跃,围观群众举着手机边拍边笑。这时候说“狮子欢蹦乱跳地穿梭在人群里”,是不是比“灵活表演”更有感染力?这种用词差异就像给黑白照片上了色,瞬间让文字活起来。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小孩或动物吗?其实不然。我见过满头银发的广场舞阿姨们,跟着《最炫民族风》的节奏扭动时,那种不服老的劲头同样配得上“欢蹦乱跳”四个字。生活需要这种不管几岁都敢撒欢儿的精神气,谁说成年人就不能保留点孩子般的活力?
现代社会总强调“静气”,但偶尔“欢蹦乱跳”反而能打破沉闷。就像办公室坐久了起身做几个开合跳,或者下班路上突然哼着歌转个圈,这些瞬间都在提醒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有时候只需要像成语里那样,让身体和心情都跟着节奏蹦跶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