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ǐ jì yìng bèi
成语解释: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
成语出处:叶圣陶《我呼吁》:“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的学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读书
繁体字形:死記硬背
英文翻译:Rote learning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记:1.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忆。记性。记得。记不清。好好记住。2.记录;记载;登记:记事。记账。摘记。记一大功。3.记载、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常用于书名或篇名):日记。笔记。游记。《岳阳楼记》。4.(记儿)标志;符号:标记。钤记。暗记儿。5.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的斑:左边眉毛上有个黑记。6.多用于某些动作的次数:打一记耳光。一记劲射,球应声入网。7.姓。
硬:1.物体内部的组织紧密,受外力作用后不容易改变形状(跟“软”相对):坚硬。硬木。硬煤。2.(性格)刚强;(意志)坚定:强硬。硬汉子。话说得硬。3.坚决或执拗地(做某事):不让他去,他硬要去。4.勉强地(做某事):硬撑。他一发狠,硬爬上去了。5.(能力)强;(质量)好:硬手。货色硬。
背:[bèi]1.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后背。背影。擦擦背。2.(背儿)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手背。刀背儿。墨透纸背。3.(Bèi)姓。4.背部对着(跟“向”相对):背山面海。背水作战。人心向背。5.离开:背井离乡。6.躲避;瞒:光明正大,没什么背人的事。7.背诵:背台词。书背熟了。8.违背;违反:背约。背信弃义。9.朝着相反的方向:他把脸背过去,装着没看见。10.偏僻:背静。背街小巷。深山小路很背。11.不顺利;倒霉:手气背。12.听觉不灵:耳朵有点背。[bēi]1.(人)用脊背驮:把草捆好背回村去。2.负担;承担:背债。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3.指一个人一次背的量:一背麦子。一背柴火。
你是否曾为了应付考试,把成语例句硬生生塞进脑子里?翻开课本看到“胸有成竹”“刻舟求剑”这些成语时,是不是总想着先背下来再说?这种机械记忆法虽然能短期见效,但就像往漏水的木桶里灌水,装得越多漏得越快。
有个家长曾问我:“孩子背了五十个成语还是不会用,问题出在哪?”其实关键在于理解断层。比如“胸有成竹”源自文同画竹前心中已有完整构思,若只记住“做事前有准备”,就可能闹出“我胸有成竹地打开了冰箱”这类笑话。成语是文化密码,需要解码而非复刻。
上周路过书法教室,听见老师这样教“入木三分”:王羲之的墨迹能渗入木板三寸,比喻见解深刻。学生立刻造句:“老师批改作业的评语真是入木三分。”这种将典故与现实联结的教学,比单纯背诵效率高出三倍不止。成语不是标本,而是活的文化基因。
机械记忆最大的陷阱是“虚假熟练”。有位考生把“三人成虎”解释为“很多人能打败老虎”,闹出考场乌龙。这让我想起学吉他时狂练和弦却不懂乐理,看似流畅实则毫无灵魂。成语运用如同即兴演奏,需要理解每个“音符”背后的情感逻辑。
我教学生时有个笨办法:给每个成语配个表情包。比如“守株待兔”配上等外卖的宅男,“亡羊补牢”配上手机碎屏后贴胶布。当抽象概念撞进现实场景,记忆就像沾了水的胶带,粘得格外牢靠。有位学生用“画龙点睛”形容美颜滤镜,虽不严谨却抓住了精髓。
观察市集里的鱼贩最能理解“如鱼得水”。他们吆喝时的灵活身段,与水中游鱼的姿态何其相似?这种具象化认知,远比字典定义更鲜活。语言学家说每个成语都是微型剧本,主角、场景、冲突俱全,死记就像只看剧照,理解才是观看全片。
最近在咖啡馆听见两个中学生讨论:“说‘爱屋及乌’太老套,不如改成‘喜欢奶茶连带珍珠都顺眼’。”这种解构恰恰证明成语的生命力——当年轻人用新时代语境重新诠释,那些古老的智慧依然能在当下焕发光彩。机械记忆是种子,理解应用才是让它开花的阳光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