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ng xiè yī qì
成语解释: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成语出处:宋 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沆瀣一氣
英文翻译:act evilly in collusion with
沆:形容水面辽阔。
瀣:见〖沆瀣〗。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7.欺压:受气。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沆瀣一气”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比喻一群人臭味相投、暗中勾结,一起做坏事。比如:某公司的高管和供应商私下串通,虚报采购价格,把公司资金装进自己口袋——这种“合作”就是典型的沆瀣一气。
为什么人们总用这个词形容负面关系?答案藏在成语的起源里。宋代《太平广记》记载的“沆瀣”原指夜间的水汽和露水,本无贬义,但古人发现雾气弥漫时容易遮蔽视线,于是用它比喻那些见不得光的勾结。就像现在的网络水军和黑心商家联手刷假好评,消费者被虚假信息笼罩,这不正是现代版的“沆瀣一气”吗?
职场中如何识别“沆瀣一气”现象?假设部门里突然出现小团体,他们总在午休时间窃窃私语,工作流程中出现莫名其妙的疏漏,而某些人总能完美避开追责——这种异样的默契就像教室后排总在考试时传纸条的学生,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有人问:沆瀣一气和小团体有什么区别?关键看是否损害他人利益。就像小区物业和业主委员会正常讨论属于团队协作,但若他们悄悄挪用维修基金买奢侈品,性质就完全变了。前者是正当沟通,后者就是沆瀣一气。
在社区广场舞队伍里也能看到类似现象:领舞阿姨和音响租赁商达成协议,故意弄坏公共音响设备,迫使社区高价租用私人设备。这种利用公共资源谋私利的行为,本质上和成语故事里的贪官污吏没有区别。
其实换个角度看,沆瀣一气反而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就像暴雨前的低气压让人胸闷,当某个环境中突然出现不正常的“和谐”,可能就是问题滋生的前兆。与其抱怨黑暗,不如自己成为光源——比如新员工发现采购流程异常时,选择通过正规渠道举报,这比加入灰色链条更需要勇气。
信息爆炸的时代,“沆瀣一气”有了新变种。某些自媒体和流量推手合谋炮制谣言,像雾气般笼罩网络空间。但阳光终会驱散迷雾,就像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标注“内容存疑”提示,算法正在学习识别真假信息。这让我相信,再隐蔽的沆瀣之气,终究敌不过透明化的时代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