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óng zhuāng yàn mǒ
成语解释:形容妇女妆饰打扮得十分艳丽。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每日只是浓妆艳抹,和西门庆做一处取乐。”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妇女妆饰打扮得十分艳丽
繁体字形:濃妝艷抹
英文翻译:put on gay clothing and powder one 's face
浓:1.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稠密(跟“淡”相对):浓墨。浓云。浓茶。浓眉。2.程度深:兴趣很浓。睡意正浓。3.姓。
妆:1.对容貌进行修饰;打扮:梳妆。2.女子身上的装饰;演员的装饰:红妆。卸妆。3.指陪嫁物品:送妆。
艳:1.色彩光泽鲜明好看:艳丽。娇艳。百花争艳。这布的花色太艳了,有没有素一点的?2.指关于爱情方面的;香艳:艳情。艳史。3.羡慕:艳羡。4.姓。
抹:[mǒ]1.涂:涂抹。抹粉(喻美化或掩饰)。抹黑(喻丑化)。抹子(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亦称“抹刀”)。2.揩,擦:抹拭。哭天抹泪。3.除去,勾掉,不计在内:抹煞。4.轻微的痕迹:“林梢一抹青如画”。一抹余晖。[mò]1.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抹墙。抹石灰。2.紧靠着绕过去:抹头。抹身。3.用手指轻按,奏弦乐指法的一种。[mā]1.擦:抹桌子。2.按着向下移动、除去:抹不下脸来(碍于脸面或情面)。
“浓妆艳抹”这个词儿,乍一听是不是让你联想到夸张的妆容?比如舞台上唱戏的演员,脸上涂着厚厚的油彩,或者某些时尚大片里模特用大胆的色块打造视觉冲击。但问题来了:什么情况下用“浓妆艳抹”比较合适?这个词到底是在批评还是单纯描述?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小张去参加公司年会时涂了亮片眼影和正红色口红,同事开玩笑说:“你今天怎么浓妆艳抹的?”这里其实带着调侃的意味,暗示妆容和日常风格反差太大。但如果是化妆师给新娘设计的华丽造型,有人评价“浓妆艳抹”就显得不太礼貌了,毕竟婚礼妆容本就需要隆重感。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对“浓妆艳抹”的接受度,往往和场合紧密相关。看京剧《贵妃醉酒》时,演员的浓重妆容反而成为艺术表达的一部分;但要是邻居阿姨买菜时涂着荧光色口红,可能就会被街坊悄悄议论。这背后其实藏着社会对“合时宜”的隐形要求。
有朋友曾问我:“化妆自由和浓妆艳抹的界限在哪里?”我的观察是,关键看妆容是否成为交流的障碍。比如教师讲课时若眼线飞到太阳穴,学生注意力可能被分散;而美妆博主拍摄创意妆容视频,夸张反而成了专业性的体现。说到底,妆容就像语言,用对了场景才能有效传达信息。
记得前阵子看纪录片,有个民国时期的舞女回忆录特别有意思。她说当时夜场工作需要“浓妆艳抹到能反光”,因为昏暗的灯光下只有这样才能被客人看见。这种功能性化妆,和今天我们追求的自然裸妆形成鲜明对比,正好说明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环境不断演变。
在化妆品专柜试妆时,柜姐给我画了个烟熏妆。看着镜子里陌生的自己,突然意识到“浓妆艳抹”其实是个相对概念。对于从不化妆的人来说,涂个粉底就算浓了;而对经常化全妆的人,可能觉得贴假睫毛才算完整造型。所以下次用这个词时,或许要先想想对方的参照系是什么。
最后说个冷知识:古代“浓妆艳抹”可不仅是女性专属。《木兰辞》里“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描绘的是女子装扮,但宋朝男子流行戴簪花,明朝公子哥儿也爱敷粉。放到今天看,这些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浓妆艳抹”?可见对美的追求,从来都不该被简单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