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ú yáng jiǎ
成语解释:羊胛:羊的肩胛。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成语出处:《新唐书·回鹘传》:“日入亨羊胛,熟,东方已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时间过得快
繁体字形:熟羊胛
英文翻译:Mature scapula
熟:[shú]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跟“生2”相对,2.—3.同):西瓜已经熟了。4.(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熟菜。饭熟了。5.加工制造或锻炼过的:熟皮子。熟铁。6.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熟人。熟视无睹。这条路我常走,所以很熟。7.熟练:熟手。熟能生巧。8.程度深:睡得很熟。深思熟虑。[shóu]义同“熟”(shú)。
羊:[yáng]1.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绵羊。黄羊。羚羊。羊羔。羊毫。羊肠线。羊肠小道。2.姓。[xiáng]古同“祥”,吉祥。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熟羊胛"这个成语可能让不少人感到陌生。其实它并非传统典籍中的常用词,更像是民间口语中的趣味表达。字面意思是"煮熟的羊肩肉",但实际用来比喻"看似容易到手,实则暗藏挑战"的事物。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造句:"接手这个项目时以为是熟羊胛,真正操作起来才发现需要跨部门协调二十多人。"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用羊肩肉作比喻?这其实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生活智慧。想象古代宴席场景,羊胛骨部位看似肉质丰厚易取食,但实际操作时会发现骨肉相连难以拆分,就像某些表面简单的工作隐藏着复杂细节。这种接地气的比喻,比直接说"知易行难"更生动有趣。
现代职场中,"熟羊胛"现象随处可见。某位设计师朋友曾分享:客户要求"简单大气"的logo设计,初看像份轻松差事。但真正开始构思时,要在极简造型中传达品牌内核,反复修改三十多稿才达标。这种经历完美诠释了成语内涵——表面的简单往往包裹着专业深度。
有个有趣现象值得注意:当我们在搜索引擎输入"熟羊胛"时,可能会看到"庖丁解牛"的相关推荐。这两个成语形成有趣对比,前者强调"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后者突出"熟能生巧"。我认为这正是中华语言的精妙之处,用不同角度诠释了"熟练度"这个核心命题。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熟羊胛"效应揭示了人类的判断偏差。我们常会低估陌生领域的复杂度,就像站在厨房外闻着肉香的人,总觉得料理过程轻而易举。破除这种认知误区的方法,或许是保持"新手心态"——即便面对熟悉事物,也要像第一次接触那样保持敬畏与好奇。
观察发现,越是经验丰富的人,越能体会"熟羊胛"的深意。就像老茶客品茗,能从简单的茶汤中辨别十余种风味层次。这种认知的深化过程,恰恰印证了《卖油翁》中"惟手熟尔"的智慧,说明专业精进永无止境。下次遇到"简单任务"时,不妨提醒自己:这可能正是新的修炼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