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á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ú mái hú hú

成语解释:搰:挖掘。狐性多疑,刚把东西埋下,又把挖出来看看。比喻疑虑过多,不能成事。

成语出处:《国语 吴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疑虑过多,不能成事

繁体字形:狐埋狐狐

英文翻译:indecisive

狐埋狐搰的意思

狐:1.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2.(Hú)姓。

埋:[mái]1.(用土、沙、雪、落叶等)盖住:埋藏。埋地雷。2.隐藏:埋伏。隐姓埋名。[mán]〔埋怨〕抱怨;责备。

狐:1.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2.(Hú)姓。

搰:1.掘。2.搅浑。

成语评论

狐埋狐搰”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对吧?字面意思是“狐狸埋了东西又挖出来”,但它真正的含义是比喻人做事反复无常、犹豫不决。比如一个人刚做了一个决定,转头又推翻自己,就像狐狸埋藏食物后又刨出来一样。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小明想换工作,昨天刚和同事说“我要辞职创业”,今天又改口“其实现在的工作也挺好的”。同事私下吐槽:“他这真是狐埋狐搰,一天一个主意!”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背后反映了人的矛盾心理。就像我们网购时反复对比价格和评价,既想省钱又怕质量差——这种纠结本质上和“狐埋狐搰”是相通的。

个人观察:现在社会信息爆炸,选择太多反而容易让人陷入“狐狸式焦虑”。我注意到很多年轻人在职业规划时,经常在“追求理想”和“稳定收入”之间反复横跳,这种状态特别符合这个成语的现代演绎。

如何避免成为“现代狐狸”?可以试试“决策三步法”:先明确核心需求,再设定截止时间,最后允许自己“不完美选择”。比如买手机时,先确定“预算5000元内+长续航”,周五前必须下单,这样既避免无限纠结,又能及时行动。

工作中也常见类似场景。比如团队负责人上午说“这次活动主打情怀路线”,下午开会又提议“还是走科技感风格更好”。这种反复不仅消耗团队精力,还可能错失执行的最佳时机。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最初讽刺的是“不信任自己”的行为。就像那只狐狸,既然埋藏食物是出于谨慎,为何又要自我怀疑地挖出来检查?这提醒我们:建立决策自信,或许比追求绝对正确更重要。

下次遇到需要快速决策的情况,不妨想想这个成语。与其像狐狸一样反复折腾,不如在合理评估后坚定执行——毕竟,行动中修正方向,往往比原地纠结更有价值。

"狐埋狐搰"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