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í kāi ròu zhàn
成语解释:绽:裂开。皮肉都裂开。形容被殴打得伤势极重。
成语出处:元 郑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打得皮开肉绽碎了骨头。”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严刑拷打
繁体字形:皮開肉綻
英文翻译:badly bruised from flogging
皮:1.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牛皮。荞麦皮。碰掉了一块皮。2.皮子:皮箱。皮鞋。皮袄。3.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包袱皮儿。新书最好包上皮儿。4.(皮儿)表面:地皮。水皮儿。5.(皮儿)某些薄片状的东西:铅皮。豆腐皮儿。6.有韧性的:皮糖。7.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花生放皮了,吃起来不香了。8.顽皮:调皮。这孩子真皮。9.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老挨说,他早就皮了。10.姓。
开:1.使关闭着的东西不再关闭;打开:开门。开锁。开箱子。不开口。2.打通;开辟:开路。开矿。墙上开了个窗口。开了三千亩水田。3.(合拢或连接的东西)展开;分离:桃树开花了。扣儿开了。两块木板没粘好,又开了。4.(河流)解冻:河开了。5.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开戒。开禁。开斋。开释。6.发动或操纵(枪、炮、车、船、飞机、机器等):开枪。开汽车。开拖拉机。火车开了。7.(队伍)开拔:昨天开来两团人,今天又开走了。8.开办:开工厂。开医院。9.开始:开工。开学。开演。10.姓。11.开金中含纯金量的计算单位(二十四开为纯金):这条金项链是十八开的。[英karat]12.开尔文的简称。1开是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13.趋向动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a)表示分开或离开:拉开。躲开。把门推开。窗户关得紧,打不开。b)表示容下:屋子小,人多了坐不开。这张大床,三个孩子也睡开了。c)表示扩大或扩展:喜讯传开了。d)表示开始并继续下去:下了两天雨,天就冷开了。天还没亮,大家就干开了。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绽:裂开:破绽。开绽。皮开肉绽。脸上绽出了微笑。
“皮开肉绽”这个词,一听就让人联想到严重的伤口。比如《水浒传》里武松醉打蒋门神时,作者描写道:“拳头如雨点般落下,打得那厮皮开肉绽,鲜血迸流。”这里的画面感极强,直观传递了暴力带来的肉体伤害。
有人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身体受伤吗?其实不然。比如同事老张熬夜赶项目,第二天开会时被领导批评得“面红耳赤,仿佛被人当众剥开皮肉”,这种精神层面的难堪同样可以用“皮开肉绽”来比喻,可见成语的灵活性。
生活中我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有些教训实在代价太大。就像去年新闻报道的电动车电池爆炸事件,当事人双腿皮开肉绽的画面至今令人心悸。这提醒我们:安全防护从来都不是多此一举。
值得讨论的是,这个略显血腥的成语为何能流传至今?个人认为它像面镜子,既照见古代严酷的生存环境,也警示现代人要珍惜平安。就像中医常说的“通则不痛”,伤口暴露虽然痛苦,却好过暗藏隐患的慢性溃烂。
在家庭教育中,这个词反而能发挥特殊作用。记得邻居家孩子玩打火机烧伤了手,他父亲没有责骂,而是指着孩子包扎的伤口说:“这次皮开肉绽记住了,下次就知道火不能随便碰。”这种具象化的教育往往比说教更有效。
语言就像活化石,每个成语都藏着时代的密码。当我们使用“皮开肉绽”时,不只是在描述伤口,更在传递人类对痛苦的集体记忆。下次看到这个词,不妨想想它背后的警示意义——有些错误,真的不必亲身试险才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