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ūn shǒu jiǎn zú
成语解释:手皲裂,足生茧。形容竭尽全力
成语出处:清 严复《与主人论教育书》:“凡可以愈愚者,将竭力近气、皲手茧足以求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皸手繭足
英文翻译:Chapped hands, calluses and feet
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皲裂。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茧:1.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通常是白色或黄色的。蚕茧是缫丝的原料。2.同“趼”。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皲手茧足”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呢?简单来说,它形容人因长期劳作,手掌皲裂、脚底生茧,暗指艰辛的付出。比如:“老张在工地上干了二十年,皲手茧足的样子让人心疼,但他总笑着说这是生活的勋章。”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手和脚”来比喻辛苦?其实,这个成语的智慧在于用身体痕迹映射长期坚持。就像一位农民弯腰插秧,手上磨出水泡,脚底沾满泥土——这些细节比抽象的语言更能传递真实感。生活中,那些深夜加班的程序员、凌晨扫街的环卫工,他们的“茧足”或许不在脚底,但同样刻在时间里。
再举个例子:“创业初期,她每天只睡四小时,笑称自己快成了‘皲手茧足的都市版’。”这里把传统体力劳动延伸到脑力拼搏,反而让成语有了现代生命力。这也说明,任何时代的奋斗者都需要一种具象化的表达,而“皲手茧足”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共鸣点。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渲染悲情,而是将艰辛转化为勋章。就像登山者的老茧是登顶的证明,钢琴家指尖的硬皮是乐曲的注脚。现代社会虽少了体力上的“皲手茧足”,但每个人专注的领域——无论是敲代码还是写方案——都在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这种精神。
或许有人困惑:现在科技发达了,还需要这种“自虐式”努力吗?其实关键在于“主动选择”。比如运动员为比赛增厚脚茧,艺术家为作品熬红双眼,这种自我锤炼与被迫受苦有本质区别。真正的“皲手茧足”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为热爱之事甘愿承受的痕迹。
下次看到这个词,不妨想想身边那些默默耕耘的人。他们可能没有开裂的手掌,但那些熬夜的黑眼圈、反复修改的方案文档,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茧足”?生活从不会辜负认真对待它的人,每一份坚持终会在岁月里留下独特的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