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ōng xué lái fēng
成语解释:穴:洞、孔;来:招致。有了空隙就会招致风吹来。比喻流言乘机传开来;或比喻消息或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来由。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空穴來風
英文翻译:weakness lends wings to rumours
空:[kōng]1.不包含什么,没有内容:空洞(a.没有内容的;b.物体内部的窟窿)。空泛。空话。空旷。空乏。空空如也。空前绝后。凭空(无根据)。真空(没有任何东西)。2.没有结果的,白白地:空跑了一趟。空口无凭。3.离开地面的,在地上面的地方:空军。空气。空投。空运。[kòng]1.使空,腾出来:空一个格。空出一间房来。2.闲着,没被利用的:空白。空地。空额。空房。空缺。3.亏欠:亏空。[kǒng]古同“孔”,洞。
穴:1.岩洞。泛指地上或某些建筑物上的坑或孔:洞穴。孔穴。穴居。空穴来风。2.动物的窝:巢穴。虎穴。蚁穴。3.墓穴:土穴。砖穴。4.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位、穴道。5.(Xué)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办公室里突然传出"小张要升职"的消息,但问起消息来源时,同事却支支吾吾说"听别人说的"?这时候用"空穴来风"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不过要注意,这个成语的真实含义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究竟什么才是"空穴来风"的正确用法?让我们先看个例子。市场部最近传闻要裁员,当小王问主管时,主管严肃地说:"这些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公司确实在评估组织架构。"这里主管用对了成语,意思是说传言有事实依据,就像风吹进来必须要有空洞一样。
但现实中很多人把这个成语用反了。比如朋友告诉你:"网上说今晚要地震,完全是空穴来风!"其实他想表达"没有根据",但按成语本意,这反而承认了传言的真实性。这种误解就像把灭火器当助燃剂用,完全搞反了方向。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集体性误用呢?我观察发现,现代人更习惯从字面理解成语。"空穴"容易联想到"没有内容","来风"则像凭空出现,这种望文生义的解读导致近二十年来误用率激增。不过语言本来就是流动的,或许再过几十年,词典里的释义也会顺应这种变化。
我个人认为,在正式场合还是应该尊重成语本意。就像穿衣服要分场合,与长辈沟通时用传统释义更得体。但在日常聊天中,如果大家都用新含义交流,也不必刻意纠正——毕竟语言的首要功能是沟通,而不是考古。重要的是明白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词语可能承载着古今不同的重量。
下次再听到有人说"这个消息绝对是空穴来风",不妨多问一句:"你的意思是确有依据,还是纯属虚构?"这样既避免了误会,又能传播传统文化的有趣之处。语言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不断演变的生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