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ěi sì zhī qín
成语解释:耒耜:农具。指农事活动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王者八政,以食为本,故古者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农事活动
繁体字形:耒耜之勤
英文翻译:Leichen's diligence
耒:1.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2.古代农具耒耜上的木柄。
耜:1.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现在的锹。2.古代跟犁上的铧相似的东西。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勤:1.尽力多做或不断地做(跟“懒、惰”相对):手勤。勤学苦练。人勤地不懒。2.次数多;经常:勤洗澡。夏季雨水勤。他来得最勤,差不多天天来。3.勤务:内勤。外勤。4.在规定时间内准时到班的工作或劳动:出勤。缺勤。考勤。执勤。空勤。地勤。5.姓。
“耒耜之勤”这个成语,现在还有人用吗?先别急着摇头,咱们先拆开看看它的意思。“耒耜”是古代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铁锹,“勤”就是勤劳,合起来就是形容像农民种地那样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下地干活了,但这种精神在现代职场里反而特别珍贵。
举个真实场景:办公室里的小王连续三个月加班改方案,同事劝他别太拼,他却说:“咱们搞产品研发就得有耒耜之勤,用户的需求就像庄稼地里的杂草,不反复耕耘哪能有收成?”这话既接了地气,又把老成语用出了新味道。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人工智能时代了,埋头苦干不是过时了吗?其实这里有个关键区分——耒耜之勤强调的不是蛮干,而是持续深耕的智慧。就像程序员调试代码,看起来是重复劳动,但每次修改都在逼近更优解。这种“有方向的勤奋”恰恰是机器替代不了的人类特质。
去年我参与过一个乡村振兴项目,亲眼见过老农用改良版耒耜翻地。他们教年轻人:“别看工具变先进了,田里的功夫还得一寸寸走。”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所谓耒耜之勤的核心,其实是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坚持。就像现在做自媒体,哪个百万粉博主不是从日更300天开始的?
下次看到凌晨两点还在改PPT的同事,别只觉得他在内卷。或许他正在自己的领域践行着新时代的“耒耜之勤”——用持续深耕对抗速成焦虑,在专业领域做时间的朋友。这种精神,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