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āo chǎng xiù huì
成语解释:谓土地肥沃,水沟纵横。
成语出处:明·何景明《沱西别业记》:“始吾游沱西,见其地膏场绣浍,可以稼穑。”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膏場綉澮
英文翻译:Embroidery in the plaster field
膏:[gāo]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2.糊状的东西:牙膏。药膏。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狗皮膏。紫草膏。4.肥沃:膏壤。[gào]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场:[chǎng]1.适应某种需要的比较大的地方:会场。操场。市场。剧场。广场。2.舞台:上场。下场。3.指某种活动范围:官场。名利场。逢场作戏。4.事情发生的地点:现场。当场。在场。5.指表演或比赛的全场:开场。终场。6.戏剧中较小的段落,每场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段。7.用于有场次或有场地的文娱体育活动:三场球赛。跳一场舞。8.电视接收机中,电子束对一幅画面的奇数行或偶数行完成一次隔行扫描,叫做一场。奇数场和偶数场合为一帧完整画面。9.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cháng]1.平坦的空地,多用来翻晒粮食,碾轧谷物:打场。起场。场上堆满麦子。2.集;市集:赶场。3.用于事情的经过:一场透雨。一场大战。空欢喜一场。
绣:1.用彩色的线在绸、布上织出花样、图案或文字等:刺绣。绣花。绣被面儿。2.绣好的成品:湘绣。
浍:[huì]1.浍河,水名,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2.浍河,水名,汾河的支流,在山西。[kuài]田间的水沟。
说到“膏场绣浍”这个成语,可能很多朋友会犯迷糊:这四个字拆开都认识,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最早出自《左传》,原意是形容土地肥沃、沟渠密布,后来多用来比喻基础扎实、条件优越的环境。比如有人想创业,朋友劝他:“你这专业积累扎实,又有行业资源,简直是膏场绣浍的好条件!”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这成语听着挺高级,为什么平时很少见人用呢?其实这正是语言发展的有趣之处。就像很多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样,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本描绘农耕场景的词汇自然会淡出日常交流。不过换个角度看,它倒是提醒我们要珍惜优势资源——比如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不就是新时代的"膏场绣浍"吗?
试着用这个成语造个句子:“这座百年学府的图书馆藏书百万,实验室设备先进,堪称培育人才的膏场绣浍。”是不是既保留了原意的肥沃土壤意象,又赋予了现代化解读?这种古词新用的方式,既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又能丰富我们的表达层次。
个人觉得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库里的种子,虽然暂时埋藏在词典里,但说不定哪天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重新发芽。就像现在年轻人热衷的国潮复兴,谁能说这些沉睡的成语不会成为下一个文化爆点呢?毕竟美好的表达永远有市场,关键是要找到与时代的连接点。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很多传统成语都在专业领域焕发第二春。比如在农业发展规划里,“膏场绣浍”常被用来形容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恰好印证了语言的生命力——只要找到适配的场景,古老的智慧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