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g fēi zhī cǎi
成语解释:不可因葑菲根茎味苦而连叶也不采。原比喻夫妻相处,应发德为重,不可因女子容颜衰退而遗弃。后常用作请人有所采取的谦词。
成语出处:《诗经 邶风 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常用作请人有所采取的谦词
繁体字形:葑菲之採
英文翻译:A brilliant talent
葑:[fēng]芜菁的古称。即蔓菁。[fèng]古书上指菰的根。
菲:[fēi]1.形容花草美、香味浓:芳菲。2.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14H10。无色晶体,有荧光,是蒽的同分异构体。用来制染料、药品等。[英phenanthrene][fěi]1.古书上指萝卜一类的菜。2.菲薄(多用作谦辞):菲礼。菲酌。菲材。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采:[cǎi]1.摘取:采茶。2.选取;搜集:采用。采购。采风。3.挖取(矿藏):采矿。采油。4.神态;精神:丰采。兴高采烈。[cài]1.〔采邑〕也叫食邑、采地、封地。2.中国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封地的租税收入,作为卿大夫的俸禄。西周时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秦汉后的采邑,只是把封地的赋税拨给受封者,作为其俸禄的“食邑”。3.欧洲封建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或功臣的领地。
大伙儿有没有听过“葑菲之采”这个成语?哎呦,这词儿乍一听有点文绉绉的,但其实它背后藏着个挺有意思的道理。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公司里有个同事做事偶尔马虎,但关键时刻总能提出创意点子。这时候老板要是能“葑菲之采”,就不会因为他的小缺点而忽略他的闪光点啦!
等等,这成语到底啥意思嘛?说白了,“葑”和“菲”都是古代指萝卜之类的蔬菜,古人吃的时候会把叶子摘掉只留根茎。但后来有人发现,叶子其实也能吃!所以这个成语就是告诉咱们:别因为事物有缺陷就全盘否定,要像采野菜的人那样,把好的坏的都看看再下结论。
举个历史故事里的场景:诸葛亮第一次见刘备时穿着布衣草鞋,要换成以貌取人的主公可能扭头就走。但刘备偏偏来了个“葑菲之采”,这才发现了卧龙先生的惊世才华。你品,你细品——这不就是现代HR常说的“全面评估人才”嘛!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现在网络上动不动就给人贴标签的现象。要是大伙儿都能用“葑菲之采”的视角看问题,键盘侠估计能少一半!就像我邻居张阿姨,虽然爱唠叨,但疫情期间主动帮整栋楼买菜,这不就是典型的“瑕不掩瑜”吗?
可能有人要问了:“那遇到真有问题的人也要包容吗?”问得好!这里的关键在于“采”字,既要看到优点也要识别缺点。好比吃野菜要挑掉烂叶子,但别把整棵菜都扔了。咱们部门新来的实习生虽然Excel用不利索,但她做PPT的审美绝了,这不正是培养的好苗子?
依我看啊,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现在刷个短视频三秒就划走,很多人连听完别人说话的耐心都没有。要是能像采葑菲那样,给自己多留点观察和思考的时间,说不定能发现不少隐藏的宝藏呢!就像上周我在旧书摊五块钱淘到的绝版书,封面破破烂烂的,里头可都是干货。
下次遇到看不惯的人或事,不妨默念三遍“葑菲之采”。保不齐就能像淘金者那样,在看似普通的沙砾中发现金砂。毕竟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搁到现在照样闪闪发光,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