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jīng hèn wǎn
成语解释:遗憾自己与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识太晚了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之间
繁体字形:識荆恨晚
英文翻译:Hate late to know Jing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荆:1.灌木。种类很多。多丛生,枝条柔软,可编筐篓。2.古时用荆条做成的刑杖:负荆请罪。3.春秋时楚国也称荆。
恨:1.仇视;怨恨:仇恨。恨之入骨。2.懊悔:悔恨。遗恨。
晚:1.晚上:今晚。晚会。从早到晚。2.时间靠后的:晚稻。晚秋。晚年。晚清(清朝末年)。3.比规定的或合适的时间靠后:八点再去就晚了。今年的春天来得晚。4.后来的:晚辈。5.后辈对前辈的自称(用于书信)。6.靠后的一段时间,特指人的晚年:岁晚。晚节。晚景。7.姓。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第一次见到某位前辈时,对方已经功成名就,你忍不住感慨“要是早点认识他就好了”。这种心情用成语表达,就是“识荆恨晚”。
什么是“识荆恨晚”?这个成语由“识荆”(初次见面的敬辞)和“恨晚”(遗憾相见太迟)组成。比如某科技公司的实习生小王,在年会上见到公司首席科学家时感叹:“识荆恨晚啊!早两年能跟着您做项目该多好。”这种表达既包含敬意,又暗含机遇错位的惋惜。
这种遗憾真的无法弥补吗?去年在创业者论坛上,张女士结识了行业泰斗陈教授。虽然陈教授即将退休,但依然为她引荐了人脉资源。这个案例说明,“识荆恨晚”不等于失去机会,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当下。就像老话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在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年轻官吏李必初见退休名将时那句“恨不能早十年拜在将军门下”,堪称影视化的经典演绎。编剧巧妙地将现代人的职场焦虑投射到历史场景,让观众瞬间理解人物心境。
我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揭示着人际交往中的微妙时间差。它像面镜子,既照见我们对优秀前辈的仰慕,也映出对自我成长的迫切期待。但换个角度看,每个相遇的时机都有独特价值——四十岁遇到的人生导师,带来的启发可能远比二十岁时更深刻。
需要留意的是,这个成语多用于表达对尊长或杰出者的敬慕,不宜在普通社交场合滥用。比如对新同事说“识荆恨晚”就显得夸张,简单说“很高兴认识你”反而更得体。语言就像调味料,用对场景才能增色。
下次当你产生“相见恨晚”的情绪时,不妨把它转化为行动力。就像去年获得设计大奖的刘设计师,虽然三十岁才入行,但正是凭着“要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的劲头,最终在业内崭露头角。时间的齿轮永远向前转动,重要的是抓住此刻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