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n shī bàng tú
成语解释:向尸体劝谏,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比喻劝谏无济于事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天对》:“幽祸挐以夸,惮褒以渔。淫嗜筏杀,谏尸谤屠。”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做事无济于事
繁体字形:諫尸謗屠
英文翻译:Remonstrate and slander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进谏。直言敢谏。从谏如流。
尸:1.尸体,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2.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谤:攻击人,说人坏话:毁谤。诽谤。
屠:1.宰杀(牲畜):屠宰。2.屠杀:屠城(攻破城池后屠杀城中的居民)。3.姓。
“谏尸谤屠”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怪,到底啥意思?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公司里有个项目已经烂尾三个月,团队里的小张却每天在部门群里@已经调岗的前任领导,疯狂吐槽项目规划有问题。同事私下嘀咕:“人都调走了,现在骂给谁看?”——这就是典型的“对着尸体提意见,冲着屠夫骂杀生”,批评的对象压根没有回应能力。
这时候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人们明知没用还要做这种事?其实背后藏着两种心理:要么是情绪宣泄的“安全出口”,比如对着空气骂前任老板;要么是“立人设”的小心机,就像历史博主狂批秦始皇暴政,看似敢说,实则零风险。不过话说回来,骂商纣王酒池肉林虽然改变不了历史,倒能给现代人提个醒,这种“跨时空批评”也算意外收获?
在职场上看到更有意思的现象:市场部老王总爱在周会上痛批五年前失败的营销方案。新来的实习生忍不住问组长:“这方案不是您去年才推翻的吗?”组长笑着摇头:“他这是拿死老虎练拳脚呢。”这种“鞭尸式批评”虽然不解决实际问题,但意外成为了团队的情绪减压阀——毕竟活人不好当面怼,死人不会跳起来反驳。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变种。有人在明星塌房半年后突然发长文痛斥,评论区必然出现神回复:“坟头草都两米高了,哥你反射弧绕地球三圈了吧?”这种延迟批判看似荒诞,实则暗含“搭顺风车”的流量逻辑——既蹭了热点余温,又不必承担当事人反击的风险。
换个角度看问题,批评本身没有错,关键看火候和对象。就像煮汤讲究食材新鲜,提意见也得找对时机和责任人。与其对着退休领导大谈管理漏洞,不如把方案递给现任负责人;与其在网上痛骂封建制度,不如认真研究当代社会问题。毕竟,活水才能养鱼,活人才能改错。
有次在社区议事会上亲眼见过高明操作:当众人都在抱怨前任物业留下的绿化问题时,业委会王阿姨突然调转话头:“咱们新物业的小李经理就在现场,听说他们团队有园林专业背景?”这话既承接了群众情绪,又精准传递了诉求。这种“见尸不谏,遇屠沟通”的智慧,或许才是这个古老成语留给现代人的真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