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è
  • liè
  • qiè
  • qi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iè liè qiè qiè

成语解释:身子歪斜,行路不稳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4回:“两个人共提着一桶水,一手撩着衣裳,趔趔趄趄,泼泼撒撒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走路形态

繁体字形:趔趔趄趄

英文翻译:To stumble

趔趔趄趄的意思

趔:〔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要摔倒的样子:打了个趔。趄(qieﺀ‰。

趔:〔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要摔倒的样子:打了个趔。趄(qieﺀ‰。

趄:[jū]见〔趑趄〕[qiè]倾斜:趄坡儿。趄着身子。

趄:[jū]见〔趑趄〕[qiè]倾斜:趄坡儿。趄着身子。

成语评论

趔趔趄趄”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描述的是一种常见的状态:走路不稳、摇摇晃晃的样子。比如,一个人刚学滑冰时,可能因为掌握不好平衡,在冰面上趔趔趄趄地挪动,仿佛下一秒就要摔倒。这种画面是不是很生动?

问题:趔趔趄趄”只能用来形容人吗?回答:当然不是!比如一阵大风吹过,小树苗在风中趔趔趄趄地摆动,也能用这个词描述它的“狼狈”。这说明这个词的核心是“不稳定感”,只要符合这个状态的事物都能用它比喻。

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更贴近的例子:比如搬家时抱着一个巨大的纸箱,视线被完全挡住,只能趔趔趄趄地摸索着往前走;或者有人熬夜加班后,第二天走路都趔趔趄趄,仿佛随时会睡着。这些场景都能让人迅速理解这个词的意味。

问题:用“趔趔趄趄”会不会显得太夸张?回答:这取决于语境。如果描述一个醉汉摇摇晃晃过马路,“趔趔趄趄”就非常贴切;但如果只是说“孩子第一次骑自行车有点不稳”,用“摇摇晃晃”会更自然。关键在于是否要强调“接近失控”的临界状态。

个人看来,“趔趔趄趄”自带一种动态的画面感,比“走路不稳”更有表现力。比如写小说时,用“他趔趔趄趄冲出火场”会比“他摇摇晃晃跑出来”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紧迫感。不过要注意,太冷门的词汇可能会让读者分心,适度使用才能画龙点睛。

最后分享一个有趣的观察:这个词的叠字结构(趔趄→趔趔趄趄)其实放大了动作的持续性,就像“踉踉跄跄”一样,让描述更有节奏感。下次看到这类词语时,不妨留意它们的构词方式,或许能发现中文独特的表达魅力。

趔趔趄趄的造句

  1. 造句 杰斯罗用惊呆了的神气瞪眼望着鸦雀无声的听众,然后趔趔趄趄地朝着第一排听众走过去.
  2. 造句 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
  3. 造句 我的朋友趔趔趄趄,挂在帽子上的铃铛随着他走动而叮当作响。
  4. 造句 他正想要再去买杯啤酒,那老头儿忽然站了起来,趔趔趄趄地快步向屋子边上那间发出尿臊臭的厕所走去。
  5. 造句 屋子的木头门框翘曲了,门旷得关不上。老人趔趔趄趄地追到堂屋,把嘴对着门缝大声数落。
  6. 造句 摇摇晃晃地走趔趔趄趄地移动,移动;蹒跚。
  7. 造句 线娘扯着黄衫,趔趔趄趄的出了寝宫东门,又折而向南,穿花度柳,行约一射之地,便可远远望见银安殿北门朱红色的廊柱了。
  8. 造句 清晨,在桔槔的依呀中,几个赤脚小女孩拎着水桶,趔趔趄趄地忙着为她们洗衣服的母亲提水。
  9. 造句 一个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小孩,像我当初头次进冰场一样,他趔趔趄趄,一个跟头;摇摇摆摆,一个屁股蹲儿。

"趔趔趄趄"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