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è liè qiè qiè
成语解释:身子歪斜,行路不稳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4回:“两个人共提着一桶水,一手撩着衣裳,趔趔趄趄,泼泼撒撒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走路形态
繁体字形:趔趔趄趄
英文翻译:To stumble
趔:〔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要摔倒的样子:打了个趔。趄(qieﺀ。
趔:〔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要摔倒的样子:打了个趔。趄(qieﺀ。
趄:[jū]见〔趑趄〕[qiè]倾斜:趄坡儿。趄着身子。
趄:[jū]见〔趑趄〕[qiè]倾斜:趄坡儿。趄着身子。
“趔趔趄趄”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描述的是一种常见的状态:走路不稳、摇摇晃晃的样子。比如,一个人刚学滑冰时,可能因为掌握不好平衡,在冰面上趔趔趄趄地挪动,仿佛下一秒就要摔倒。这种画面是不是很生动?
问题:“趔趔趄趄”只能用来形容人吗?回答:当然不是!比如一阵大风吹过,小树苗在风中趔趔趄趄地摆动,也能用这个词描述它的“狼狈”。这说明这个词的核心是“不稳定感”,只要符合这个状态的事物都能用它比喻。
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更贴近的例子:比如搬家时抱着一个巨大的纸箱,视线被完全挡住,只能趔趔趄趄地摸索着往前走;或者有人熬夜加班后,第二天走路都趔趔趄趄,仿佛随时会睡着。这些场景都能让人迅速理解这个词的意味。
问题:用“趔趔趄趄”会不会显得太夸张?回答:这取决于语境。如果描述一个醉汉摇摇晃晃过马路,“趔趔趄趄”就非常贴切;但如果只是说“孩子第一次骑自行车有点不稳”,用“摇摇晃晃”会更自然。关键在于是否要强调“接近失控”的临界状态。
个人看来,“趔趔趄趄”自带一种动态的画面感,比“走路不稳”更有表现力。比如写小说时,用“他趔趔趄趄冲出火场”会比“他摇摇晃晃跑出来”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紧迫感。不过要注意,太冷门的词汇可能会让读者分心,适度使用才能画龙点睛。
最后分享一个有趣的观察:这个词的叠字结构(趔趄→趔趔趄趄)其实放大了动作的持续性,就像“踉踉跄跄”一样,让描述更有节奏感。下次看到这类词语时,不妨留意它们的构词方式,或许能发现中文独特的表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