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ōu yú yù zhé
成语解释:“吁”念xu1。皆为古汉语叹词。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书·尧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本以表示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清·昭梿《啸亭杂
成语出处:《书·尧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都俞吁咈
英文翻译:Du yuyuzhe
都:[dōu]1.表示总括,除疑问句外,所总括的成分放在“都”前:全家都搞文艺工作。他无论干什么都很带劲儿。2.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都是你磨蹭,要不我也不会迟到。都是昨天这场雨,害得我们耽误了一天工。3.表示“甚至”: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今天一点儿都不冷。一动都不动。4.表示“已经”:饭都凉了,快吃吧。[dū]1.首都:建都。2.大城市,也指以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都市。通都大邑。瓷都。煤都。3.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4.姓。
俞:[yú]1.文言叹词,表示允许:俞允(原指帝王允许臣下的请求,后在一般书信中用作请对方允许的敬辞)。2.安:“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3.姓。[shù]同“腧”。[yù]1.古同“愈”,更加。2.病愈。
吁:[xū]1.叹气:长吁短叹。2.表示惊异:吁,是何言欤![yū]吆喝牲口的声音。[yù]为某种要求而呼喊:呼吁。吁请。吁求。
咈:违背。后作拂。
嘿,各位看官!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成语——“都俞吁咈”。这词儿念起来像在打拍子,但实际啥意思呢?说白了,它形容君臣之间讨论大事时,你说一句我接一句的热闹场面,既有赞同也有反对,主打一个“讨论氛围到位”。比如:“朝堂上大臣们都俞吁咈,愣是把税改方案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你看,这不就是现代人开会的古代版吗?
哎,有人可能要问:“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吗?”当然能!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公司开项目会,老板提了个方案,底下有人拍手说“这招绝了”,也有人皱眉嘀咕“预算怕是不够”,这不就是活脱脱的“都俞吁咈”现场?别以为古人说的就跟咱没关系,职场里的拉扯戏码早被老祖宗总结到位了。
话说回来,为啥要专门造个成语说这事儿?依我看啊,古人这是给咱们划重点呢——甭管多难的事儿,只要大伙儿敢说真话、能听意见,总比闷头瞎干强。就像上周我邻居老王装修,两口子一个要装浴缸,一个非要淋浴房,最后在建材市场都俞吁咈了俩小时,愣是商量出干湿分离的妙招。
不过您发现没?现在大伙儿手机刷得勤,当面唠嗑反而少了。前两天看新闻说,某互联网大厂搞“无手机会议”,嘿,还真把“都俞吁咈”的精神给捡回来了。要我说啊,甭管是微信群聊还是当面掰扯,关键得有个说真心话的场子。您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后给各位支个招:下次遇到意见不合,别急着上火。学学古人这招,先把话摊开了说,该赞同的别吝啬,该提意见的也别憋着。说不定您这一“都俞吁咈”,还真能咂摸出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