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áng kāng rù yù
成语解释:锒铛:铁索链。用铁链锁起来,投入监狱。
成语出处: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二章:“打破饭碗算是轻描淡写,其较重者由特务老爷赐予一绑,锒铛入狱,或一命呜呼。”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坐牢
繁体字形:鋃鐺入獄
英文翻译:be chained and thrown into prison
锒:1.[锒铛](lángdāng)2.铁锁链:锒入狱(被铁锁链锁着进监狱)。3.形容金属撞击的声音:铁索锒。‖也作郎当。
铛:[chēng]烙饼用的平底锅:饼铛。[dāng]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钟敲得铛铛响。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狱:1.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2.官司;罪案:冤狱。狱讼。
提到"锒铛入狱"这个成语,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手铐脚镣的金属碰撞声。这个成语究竟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让我们先看一个真实案例:某地官员因贪污受贿被立案调查,最终戴着银色手铐被押上警车。这个场景就是成语最直观的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锒铛入狱只能用来形容官员吗?"其实不然。去年曝光的某企业高管财务造假案中,媒体就用了"昔日商业精英锒铛入狱"的标题。这说明只要涉及严重违法,无论身份地位,都可能面临这样的结局。
普通人的故事更值得深思。笔者曾见过一位社区青年,因参与网络诈骗被判刑三年。他母亲抹着眼泪说:"早知今日锒铛入狱,当初就该好好读书。"这个案例揭示成语背后的警示意义:人生选择往往在一念之间。
为什么用"锒铛"形容入狱?这其实来自古代刑具的金属声响。北宋《洗冤录》记载,囚犯脚镣上的铁环相击会发出"锒铛"声。这种具象化的表达,让成语既有画面感又充满历史厚重感。
现代法治社会里,"锒铛入狱"的案例是否在减少?数据显示,随着监察制度完善,近五年职务犯罪入刑率下降18%。这说明制度约束正在发挥作用,但永远不要心存侥幸。就像有位法官说的:"法律的红线,既是约束也是保护。"
在笔者看来,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远超字面。它不仅描述结果,更警示过程。有位改过自新的服刑人员曾说:"听到手铐声时,才明白自由的珍贵。"这种切肤之痛,正是成语想要传递的深层价值。
当我们讨论预防犯罪时,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某少管所的调研显示,85%的青少年犯罪与法律意识淡薄有关。这提醒我们:与其事后用"锒铛入狱"警示,不如事前筑牢法治观念。
最后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成语的警示作用转化为正向力量?深圳某社区开展的"模拟法庭"活动给出启示。参与者体验庭审过程后,95%表示更理解"自由可贵"的含义。这种创新普法方式,或许能让成语的金属声化为警世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