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ùn yán miào yǔ
成语解释:指才智过人,语言幽默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繁体字形:隽言玅語
英文翻译:A witty remark
隽:[jùn]同“俊”。[juàn]1.鸟肉肥美。2.隽永。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妙:1.好;美妙:妙品。妙境。妙不可言。这个办法真妙。2.神奇;巧妙;奥妙:妙计。妙策。妙用。妙算。妙诀。妙手回春。莫名其妙。3.姓。
语:[yǔ]1.话:语言。语音。汉语。外语。成语。千言万语。2.说:细语。低语。不言不语。默默不语。3.谚语;成语:语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手语。旗语。灯语。5.姓。[yù]告诉:不以语人。
什么是“隽言妙语”?简单说,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深的智慧。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为什么能流传千年?因为它用丢马的故事,提醒人们“坏事可能变好事”。生活中被老板批评时,用这个成语自我安慰,是不是瞬间豁达了?
有人问:“成语和鸡汤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浓缩度”。比如“饮水思源”四个字,既提醒感恩,又暗含因果逻辑。如果换成大白话:“你喝水的时候要想想这水井是谁挖的”,力量感直接减半。成语的魔力,就在于它像压缩包,解压后全是智慧。
怎么判断成语用得好不好?看它能不能“四两拨千斤”。有次开会争论不休,我说了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立刻缓和。这种时候,讲大道理不如甩个成语,既给对方面子,又亮明态度。
现代人还需要学成语吗?我的观点是:特别需要。刷短视频时看到“守株待兔”改编的段子,比直接说“别指望不劳而获”有趣十倍。成语就像文化基因,换个场景就能焕发新生。上周教小孩写作文,用“庖丁解牛”比喻拆解数学题,他眼睛突然就亮了。
为什么有些成语听着老套却不过时?因为它们直击人性本质。比如“三人成虎”,放在今天就是谣言传播的经典模型。当你在家族群里看到养生谣言时,这个成语比任何辟谣长文都管用——毕竟老祖宗两千年前就把套路说透了。
下次遇到沟通难题时,试试让成语当救兵。同事推诿责任,一句“亡羊补牢”既指出错误,又给出解决方案。客户犹豫不决,用“磨刀不误砍柴工”提醒前期准备的重要性。这些沉淀千年的语言结晶,用对了就是职场社交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