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g xíng yī shī
成语解释:风行:象刮风一样流行。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行。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回:“不是弟妄下雌黄,只怕唐兄印行的《不息斋稿》,虽然风行一时,决不能望《五丁阁稿》的项背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在一个时期内非常流行
繁体字形:風行一時
英文翻译:be all the rage the go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最近几年,“内卷”成了朋友圈里的高频词。比如同事自愿加班到凌晨,你不得不跟着熬通宵,这时候一句“我们别再卷了行吗”就能引发强烈共鸣。为什么这个词能迅速出圈?其实它像面镜子,照见了现代人面对竞争时的集体焦虑——明明已经拼尽全力,收获却未必成正比。
“破防”这个词在游戏圈火了之后,适用范围越来越广。看到山区孩子走五公里山路上学,弹幕飘过满屏的“破防了”;读到戍边战士的感人故事,评论区也挤满“瞬间破防”。这个原本描述游戏角色防御崩溃的术语,怎么就成了情感宣泄的出口?或许因为它用极简的方式,传递了现代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绪共振。
“躺平”刚出现时引发不少争议。有人觉得这是消极逃避,但观察身边的朋友会发现:选择周末关掉工作群去露营的银行职员,拒绝无效社交专心做手工的设计师,他们其实在用行动诠释“战略性躺平”。这个词能引发讨论,恰恰反映出人们对生活有了更多元的价值判断——成功不该只有单一标准,就像春天既有绽放的花朵,也有静静生长的苔藓。
我发现这些流行成语有个共同特点:用画面感极强的短句,打包了复杂的社会情绪。就像“社死”这个词,短短两个字就能让所有人秒懂那种尴尬到脚趾抠地的感觉。这种语言的高效传播,某种程度上是当代人应对信息过载的智慧结晶。不过也要警惕标签化思维,毕竟真实的生活远比几个热词来得复杂立体。
最近在书店看到小学生用“绝绝子”形容漫画书,既觉得有趣又引发思考。这些不断更迭的流行语,就像语言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它们或许不会全部进入词典,但确实记录着每个时代独特的集体记忆。当我们在聊天框里敲下这些鲜活的词汇时,本质上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