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ū gōng pǐ cái
成语解释:庀:准备;具备。招集工匠;准备材料。
成语出处:唐 李方郁《修中岳庙记》:“岂可不成耶?遂鸠工庀材,四旬而就。”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鳩工庀材
英文翻译:assemble workmen and procure materials
鸠:1.鸟类。外形像鸽子。常见的有斑鸠,身体灰褐色,颈后有白或黄褐斑点。常成群吃谷物。2.聚集:鸠合(纠合)。
工:1.工人和工人阶级:矿工。钳工。瓦工。技工。女工。工农联盟。2.工作;生产劳动:做工。上工。加工。勤工俭学。省料又省工。3.工程:动工。竣工。4.工业:化工(化学工业)。工交系统。5.指工程师:高工(高级工程师)。王工。6.一个工人或农民一个劳动日的工作:砌这道墙要六个工。7.(工儿)技术和技术修养:唱工。做工。8.长于;善于:工诗善画。9.精巧;精致:工巧。工稳。10.姓。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3”。参看〖工尺〗。
庀:1.具备。2.治理。
材:1.木料:木材。树木已经成材。2.原材料;资料:钢材。教材。3.人的资质能力:因材施教。4.从资质能力的高低来衡量的某种人:人材。蠢材。5.棺材:一口材。
“鸠工庀材”这个词乍一听有点文绉绉的,其实说的就是“攒人攒资源”的意思。比如古代要建一座桥,县令会召集木匠、石匠,同时派人去山里伐木、采石,这就是典型的“鸠工庀材”。这种操作模式放到今天,完全可以理解为公司启动新项目时,老板一边组建团队,一边申请预算买设备的场景。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普通“准备工作”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系统性”。就像搭积木不能随手抓几块就开工,真正的大工程需要精准匹配人力与物料。宋朝修建开封城墙时,工部不仅调集了十二个州的工匠,还提前三年在黄河沿岸设置砖窑——这种量级的资源调度,可不是简单一句“准备准备”能概括的。
最近参加朋友创业公司的产品发布会,发现他们团队特别有意思。CTO半年前就开始在技术社区“挖”程序员,行政总监同时跑遍珠三角找靠谱的硬件供应商。这种双线并进的筹备方式,活脱脱就是现代版“鸠工庀材”。他们后来透露,正是这种超前布局,让产品研发周期压缩了40%。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越是需要多方协作的事,越能体现这个成语的精髓。去年帮父母翻修老宅时深有体会——联系装修队的同时得盯着建材市场促销,协调水电工进场时间还得算好瓷砖到货日期。这种环环相扣的筹备,稍有不慎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环延误。
现代职场人怎么活用这个智慧?其实项目管理软件里的甘特图,本质上就是数字化的“鸠工庀材”。上周看到某互联网大厂的会议纪要,产品经理把设计师、工程师、法务人员的协作节点排成时间矩阵,资源调配精确到小时单位,这可比古人用令箭调派人马高效多了。
在快节奏的今天,有人觉得“边做边调整”更灵活。但经历过项目返工的人都知道,前期筹备就像打地基。见过最聪明的做法是某游戏公司:开发组写代码的同时,市场部已经联系好直播平台,连游戏周边的工厂模具都开了三套备选方案。这种立体化筹备思维,或许就是当代“鸠工庀材”的进阶版本。
说到底,这个古老成语提醒我们:成功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资源网络的精密编织。下次启动新计划时,不妨画个人力物力关系图,看看你的“工匠”和“材料”是否形成了有效合力。毕竟在充满变数的时代,有准备的系统思维才是最可靠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