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óng mén yàn
成语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繁体字形:鴻門讌
英文翻译:Hongmen feast
鸿:1.大雁:鸿雁。鸿毛。雪泥鸿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2.大:鸿博。鸿图。鸿沟。鸿儒。鸿福。鸿运。鸿烈。3.指书信:来鸿。4.姓。
门:1.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前门。屋门。送货上门。2.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铁门。栅栏门儿。两扇红漆大门。3.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柜门儿。炉门儿。4.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闸门。球进门了。5.门径:窍门。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6.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张门王氏。长门长子。满门。双喜临门。7.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儒门。佛门。左道旁门。8.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拜门。同门。门徒。9.一般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五花八门。10.姓。
宴:1.请人吃酒饭;聚会在一起吃酒饭:宴客。欢宴。2.酒席;宴会:设宴。赴宴。盛宴。国宴。3.安乐;安闲:宴乐(安乐)。宴安鸩毒。
“鸿门宴”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形容的是表面热情、实际暗藏危险的场合。比如有人请你吃饭,嘴上说是“叙旧”,但实际可能想让你答应某些条件——这时候你就可以开玩笑说:“这不会是场鸿门宴吧?”
为什么用“鸿门宴”来形容这种场景?这得追溯到楚汉相争时期。当时项羽邀请刘邦赴宴,本计划在宴席上除掉对手,却因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机会稍纵即逝,而伪装友善的环境往往最需警惕。
现代生活中哪里会遇到“鸿门宴”?想象你被竞争对手邀请参加行业交流会,对方突然当众抛出敏感问题试图让你难堪——这种“笑里藏刀”的场面,活脱脱就是当代职场版的鸿门宴。关键不在于是否赴约,而在于提前预判风险并准备好应对策略。
有人问:难道所有饭局都可能是鸿门宴吗?当然不是。但观察细节很重要——比如主办方突然改变场地、临时增加陌生参与者,或是话题刻意引导到特定方向。这些信号就像古代宴席上的项庄舞剑,暗示着潜在危机。
个人认为,鸿门宴思维在当代的价值,在于培养“保持清醒”的能力。就像吃火锅时,既要享受热汤翻滚的烟火气,也要小心别被蒸汽烫伤。生活中很多事都带有这种两面性,重要的不是拒绝所有邀请,而是带着智慧参与其中。
如何避免成为鸿门宴的牺牲品?刘邦的故事给出了参考答案:带个靠谱的樊哙(得力助手),提前规划逃生路线(应急预案),更重要的是读懂局势后及时撤退(懂得止损)。这些生存智慧,放在今天的商务谈判或人际交往中依然闪闪发亮。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你必须在鸿门宴上唱主角,会选择做项羽还是刘邦?前者手握优势却错失良机,后者看似弱势却赢到最后。或许答案早已藏在历史尘埃里——真正的赢家,永远是能看透表象、把危机转化为转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