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 zuǐ bā shé
成语解释: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成语出处:《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人
繁体字形:七嘴八舌
英文翻译:all sorts of gossip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嘴:1.口的通称:张嘴。闭嘴。2.(嘴儿)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瓶嘴儿。茶壶嘴儿。烟嘴儿。3.指说的话:嘴甜。别多嘴。
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
舌:1.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2.铃或铎中的锤。
“七嘴八舌”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七张嘴、八条舌头”,常用来形容一群人你一言我一语、意见纷杂的场面。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催婚、小孩闹着吃零食、妈妈唠叨少喝饮料……这种热闹又混乱的场景,可不就是“七嘴八舌”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情况是不是只会出现在日常生活里?”其实不然。记得去年公司开头脑风暴会时,设计部说要搞赛博朋克风格,市场部坚持小清新路线,老板突然插话建议加国潮元素,整个会议室瞬间成了菜市场。你看,职场里的“七嘴八舌”反而可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总喜欢用这个成语?或许因为它生动捕捉到了群体交流的独特魅力——虽然嘈杂,但充满生命力。就像春晚上的小品里,几个配角围着主角争论不休,观众却看得津津有味。这种“混乱中的有序”,正是汉语成语的智慧所在。
换个角度看,“七嘴八舌”在数字时代有了新注解。如今微信群里的消息轰炸、直播间弹幕刷屏、短视频评论区互怼,不都是现代版的“七嘴八舌”吗?有意思的是,虽然信息过载让人头疼,但这种全民参与的讨论方式,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垄断。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是它不带褒贬的中性气质。既可以是邻里纠纷时的聒噪,也可以是学术研讨会的思想碰撞。就像上周参加读书会,大家为《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反而理清了逻辑漏洞。这种“七嘴八舌”,谁说不是智慧的催化剂呢?
不过也要警惕“无效喧哗”。记得有次社区开会讨论垃圾分类,有人扯到物业费涨价,有人抱怨停车位不足,结果三小时都没达成共识。可见,热闹的讨论需要引导才能转化为建设性成果。如何在“七嘴八舌”中保持理性思考,或许是当代人需要修炼的新课题。
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的延展性。当我们用“七嘴八舌”描述市井烟火气时,是否想过它也能成为观察社会百态的棱镜?从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到国际论坛的多元发声,这个古老的成语始终在记录着人类交流的原始冲动与进化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