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 lā bā chě
成语解释:①谓漫无边际地闲谈。②谓乱拉来一大堆人。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我便和他七拉八扯的先谈起来,喜得他谈锋极好,和他谈谈,倒大可以解闷。”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指随便闲扯
繁体字形:七拉八撦
英文翻译:talk disorderly and unsystematic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拉:[lā]1.用力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跟着自己移动:拉锯。拉纤。把车拉过来。2.用车载运:平板车能拉货,也能拉人。3.带领转移(多用于队伍):把二连拉到河那边去。4.牵引乐器的某一部分使乐器发出声音:拉胡琴。拉手风琴。5.拖长;使延长:拉长声音说话。快跟上,不要拉开距离!6.拖欠:拉亏空。拉下不少账。7.抚养:他母亲很不容易地把他拉大。8.帮助:人家有困难,咱们应该拉他一把。9.牵累;拉扯:自己做的事,为什么要拉上别人?10.闲谈:拉话。拉家常。11.排泄(大便):拉屎。拉肚子。[lá]刀刃与物件接触,由一端向另一端移动,使物件破裂或断开;割:把皮子拉开。手上拉了个口子。“剌”[lǎ]见〖半拉〗、[là]同“落”(là)。
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
扯:1.拉:拉扯。没等他说完扯着他就走。扯开嗓子喊。2.撕;撕下:扯五尺布。把墙上的旧广告扯下来。3.漫无边际地闲谈:闲扯。东拉西扯。
“七拉八扯”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滑稽,但它描述的是一种常见现象:说话或写东西时东拉西扯、逻辑混乱。比如有人聊减肥,突然蹦出一句“我邻居家的狗昨天走丢了”,这就叫典型的七拉八扯。这时候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这种表达方式?
举个例子,小明在工作会议上汇报项目进展,前两分钟还在讲数据报表,突然开始吐槽食堂的菜太咸,接着又跳到周末要去爬山。同事听得一头雾水,心里嘀咕:“他到底想说什么?”这种场景背后,其实是思维跳跃和缺乏准备的共同作用——就像手里拿着一团毛线球,扯到哪里算哪里。
有人问:七拉八扯和天马行空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围绕核心主题。比如作家描写未来城市时,从悬浮汽车说到外星生物,只要服务于世界观构建就不算跑题;但若是讨论疫情防控时突然聊起星座运势,就属于典型的跑火车了。这提醒我们,自由发散和有效表达之间需要找到平衡点。
我发现现代人更容易陷入这种表达困境。手机推送的碎片信息、短视频的快速切换,都在训练我们的大脑习惯跳跃式思维。上周在地铁里,听到两个中学生讨论考试题,三句话就转到游戏皮肤和明星八卦——这既是年轻人的思维活跃,也暴露了专注力分散的问题。
如何避免成为“七拉八扯大师”?可以试试“主题锚定法”:开口前先问自己“我最想传达什么”。就像写文章先列大纲,聊天时在脑子里挂个小黑板。比如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把功能优势、用户案例、售后服务作为三个固定坐标,即便中途需要调节气氛,也能迅速回到主航道。
语言组织能力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壮。下次发现自己开始跑题时,不妨做个“思维急刹车”,用过渡句把话题拉回来。比如:“刚才说的这些,其实都是为了说明……”这种技巧既能保持谈话流畅,又不会显得生硬。说到底,有效沟通的关键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对方听懂了多少。
看着窗外飘过的云朵,忽然觉得思绪管理就像放风筝——既要允许适当飘荡,又要时刻握紧手中的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清晰表达的人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自带让人眼前一亮的光晕。培养这种能力,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