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zhī shǒu
成语解释:扒手,小偷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庙会期间上布施的人不断头,得有个人来监视‘三只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方言
繁体字形:三隻手
英文翻译:Three hands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只:[zhī]1.单独的:只身。片纸只字。独具只眼。2.a)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的一个:两只耳朵。两只手。一只袜子一只鞋。b)用于动物(多指飞禽、走兽):一只鸡。两只兔子。c)用于某些器具:一只箱子。d)用于船只:一只小船。[zhǐ]1.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几种棋类中,他只会下象棋。2.只有;仅有:家里只我一个人。3.姓。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提到"三只手的成语",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三只手"这个俗语。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成语,而是民间形容偷窃行为的比喻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其实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正常人只有两只手,多出来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自然就指向了不光彩的行为。
比如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鬼鬼祟祟接近乘客的背包,旁边的大爷就会提醒:"当心三只手啊!"这种说法既生动又委婉,既提醒了当事人,又避免直接说破引起冲突。生活中类似的表达还有很多,像"顺手牵羊""浑水摸鱼"等,都是通过具象化的比喻传递警示意味。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更直接的词汇呢?这其实体现了中文的含蓄智慧。就像我们说"月事"代替生理期、"百年之后"代替死亡,既维护了对话的体面,又准确传达了信息。这种语言智慧在当代依然适用,比如当提醒朋友保管财物时,"注意三只手"比直说"小心小偷"更显委婉。
不过要注意语境差异。在北方某些方言里,"三只手"带有强烈贬义,而在江浙地区可能更常听到"钳工"这样的暗语。这让我想到语言的地域性就像调味料——同样的词语放在不同语境里,味道完全不同。记得有次在南方旅游,听到摊主提醒"当心第三只手",起初还以为是提醒注意安全,后来才明白是防盗提示。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这类民间俗语其实在不断演变。现在年轻人更习惯用"扒手""小偷"等直白词汇,但"三只手"的比喻依然活跃在中老年群体中。这种现象就像老树发新枝——传统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习惯并存。个人认为,保留这些生动的比喻有助于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就像给黑白画作添上色彩。
下次遇到需要提醒注意财物安全的情况,不妨试试说:"这里人杂,记得看好随身物品。"既保持了礼貌,又避免了可能引起尴尬的比喻。语言就像工具箱里的工具,关键是要在合适的场合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毕竟,交流的本质是传递信息,而不是展示词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