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zhī
  • shǒ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zhī shǒu

成语解释:扒手,小偷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庙会期间上布施的人不断头,得有个人来监视‘三只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方言

繁体字形:三隻手

英文翻译:Three hands

三只手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只:[zhī]1.单独的:只身。片纸只字。独具只眼。2.a)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的一个:两只耳朵。两只手。一只袜子一只鞋。b)用于动物(多指飞禽、走兽):一只鸡。两只兔子。c)用于某些器具:一只箱子。d)用于船只:一只小船。[zhǐ]1.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几种棋类中,他只会下象棋。2.只有;仅有:家里只我一个人。3.姓。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成语评论

提到"三只手的成语",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三只手"这个俗语。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成语,而是民间形容偷窃行为的比喻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其实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正常人只有两只手,多出来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自然就指向了不光彩的行为。

比如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鬼鬼祟祟接近乘客的背包,旁边的大爷就会提醒:"当心三只手啊!"这种说法既生动又委婉,既提醒了当事人,又避免直接说破引起冲突。生活中类似的表达还有很多,像"顺手牵羊""浑水摸鱼"等,都是通过具象化的比喻传递警示意味。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更直接的词汇呢?这其实体现了中文的含蓄智慧。就像我们说"月事"代替生理期、"百年之后"代替死亡,既维护了对话的体面,又准确传达了信息。这种语言智慧在当代依然适用,比如当提醒朋友保管财物时,"注意三只手"比直说"小心小偷"更显委婉。

不过要注意语境差异。在北方某些方言里,"三只手"带有强烈贬义,而在江浙地区可能更常听到"钳工"这样的暗语。这让我想到语言的地域性就像调味料——同样的词语放在不同语境里,味道完全不同。记得有次在南方旅游,听到摊主提醒"当心第三只手",起初还以为是提醒注意安全,后来才明白是防盗提示。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这类民间俗语其实在不断演变。现在年轻人更习惯用"扒手""小偷"等直白词汇,但"三只手"的比喻依然活跃在中老年群体中。这种现象就像老树发新枝——传统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习惯并存。个人认为,保留这些生动的比喻有助于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就像给黑白画作添上色彩。

下次遇到需要提醒注意财物安全的情况,不妨试试说:"这里人杂,记得看好随身物品。"既保持了礼貌,又避免了可能引起尴尬的比喻。语言就像工具箱里的工具,关键是要在合适的场合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毕竟,交流的本质是传递信息,而不是展示词汇量。

三只手的造句

  1. 造句 将婚戒戴在左手的第三只手指上,意味着夫妻双方象征性地宣告他们的爱情天长地久,他们定能白头偕老。
  2. 造句 汤米的爸爸有三只手,温暖又有力。
  3. 造句 为了制造出好像拥有三只手的幻觉,志愿者的肩膀和肘部都用一块布盖了起来。
  4. 造句 格里弗斯用两只手掐住她,同时用第三只手把光剑捅入她的身体,杀死了这位绝地大师。
  5. 造句 三只手又一次来了,这是预料之中的。
  6. 造句 后面有三只手的家伙在掏他们的口袋.
  7. 造句 从不可能伸及的角度伸出,像是突然幻现的第三只手。
  8. 造句 经过检测,三只手镯都不是天然翡翠,是经过人工注胶加色处理的假翡翠。
  9. 造句 什么破地方,太乱了,三只手比两个手劳动的人都多,太倡狂了,环境太差了,要好好改。
  10. 造句 大舌头是街溜子,刘小六是三只手,那话咋说的?猪和猪,狗和狗,从来不会走错种的。

"三只手"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