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tá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tái wǔ mǎ

成语解释:三台:汉朝的尚书(中台)、御史(宪台)、谒者(外台),泛指大臣;五马:用五匹马驾车,借指太守。泛指达官显宦

成语出处: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22首:“足下三台五马,宦马之后,丞宜百首同归,早践结邻之约。”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三台五馬

英文翻译:Three sets and five horses

三台五马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台:[tái]1.平而高的建筑物,便于在上面远望:瞭望台。塔台。亭台楼阁。2.公共场所室内外高出地面便于讲话或表演的设备(用砖砌或用木料制成):讲台。舞台。主席台。3.某些做座子用的器物:锅台。磨台。灯台。蜡台。4.(台儿)像台的东西:井台。窗台儿。5.桌子或类似桌子的器物:写字台。梳妆台。乒乓球台。6.a)用于整场演出的戏剧、歌舞等:一台戏。一台晚会。b)用于机器、仪器等:一台机床。三台天文望远镜。7.指台湾省:台胞。8.敬辞,旧时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动作:兄台。台鉴。9.姓。10.见〖台风〗1。[tāi]台州(Tāizhōu),地名;天台(Tiāntāi),山名,又地名,都在浙江。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见〖工尺〗。

马: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大:马蜂。马勺。3.姓。

成语评论

提到“三台五马”,许多人可能对这个成语感到陌生。它的字面意思其实和古代官职相关——“三台”原指星宿名,象征高位;“五马”则是汉代太守的别称。合在一起,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地位显赫的人物。比如:“他出身名门,不到四十岁便跻身三台五马之列,成为城中热议的对象。”这样的用法既保留了文化底蕴,又贴合现代语境。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成语在现代很少被使用?其实语言会随着时代“新陈代谢”——古代对官职的具象化描述,在今天的职场文化中很难找到对应场景。比如现代人更习惯说“行业大咖”“高层管理”,而不会用“五马”来指代团队领导。这种表达方式的转变,反而让成语成了历史的一面镜子。

不过有趣的是,某些传统概念正在以新形式回归。比如在创业圈,“三台”可以理解为技术、资金、人才三大核心资源,“五马”则暗喻产品迭代的五个关键阶段。有位投资人曾在路演现场说:“我们团队已经跑通三台五马,现在是发力冲刺期。”这种灵活化用,既保留了成语的节奏感,又赋予其商业智慧。

在我看来,成语的存续关键在于“实用性”。与其纠结字面含义,不如关注其传递的思维模式。“三台五马”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是对资源整合与阶段突破的强调——这种战略思维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就像搭建房屋,既要打牢地基(三台),也要规划好施工节点(五马),古今成功的底层逻辑惊人相似。

下次遇到生僻成语时,不妨尝试解构其思维内核。比如把“三台五马”理解为“多维布局+分步实施”,就能在策划活动、管理工作时灵活运用。语言本是活的工具,重要的是找到古今智慧的连接点,让传统文化真正为现代生活注入养分。

"三台五马"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