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fén wǔ diǎn
成语解释: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最早的古籍
繁体字形:三墳五典
英文翻译:books written in remote antiquity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坟:坟墓:祖坟。上坟。一座坟。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见〖工尺〗。
典:1.标准;法则:典范。典章。2.典范性书籍:词典。引经据典。3.典故:用典。出典。4.典礼:盛典。大典。5.主持;主管:典试。典狱。6.姓。7.一方把土地、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三坟五典”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在说古墓里的秘密宝藏,其实它指的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典籍。有人问:“三坟五典到底是什么书啊?”简单来说,它们是传说中三皇五帝时期的文献,相当于中华文明的“源代码”,可惜现在连原书长什么样都没人见过。不过别遗憾——正是这种神秘感,反而让这个成语成了夸人学识渊博的“高级形容词”。
举个例子,老张在茶桌上聊起《周易》的演变,隔壁王叔一拍大腿:“你这知识储备,怕不是把三坟五典都翻烂了吧!”你看,这句话既夸了对方博学,又带着点调侃的幽默,比直接说“你真厉害”有意思多了。这种用法特别适合文化圈或学术场合,既显底蕴又不死板。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些失传的古书,对现代人还有什么用?”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用它们的“衍生品”。就像《诗经》里“关关雎鸠”变成了情人节文案,三坟五典虽然消失,但其中天人合一、以德治国的思想,早就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基因。现在企业家讲“顺势而为”,不正是暗合了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吗?
我个人觉得,对待古籍不必纠结“原教旨主义”。就像考古学家用残片复原陶罐,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世文献的引用,拼凑出三坟五典的思想轮廓。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那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他们用龟甲占卜,本质上和现代人用大数据预测趋势,都是在混沌中寻找规律。
下次听到有人说“这事得查查三坟五典”,别以为他在掉书袋。不妨接一句:“您这是要穿越回上古当学术顾问啊?”既化解了尴尬,又让对话变得生动。毕竟语言就像活水,古老的成语能在新时代溅起有趣的水花,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
站在书店的国学专柜前,看着那些重新编译的古籍,突然觉得三坟五典就像文明长河的源头。虽然看不清最初的模样,但它的支流早已渗透到每寸土地。当我们用手机读着《道德经》电子版时,某种程度上,不也是在续写这个跨越千年的对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