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shān wǔ yuè
成语解释:泛指名山;也指各地。
成语出处: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范围大
繁体字形:三山五嶽
英文翻译:high mountains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见〖工尺〗。
岳:1.高大的山:五岳。2.称妻的父母及伯父、叔父:岳父。岳母。叔岳。3.姓。
“三山五岳”这词儿听着挺大气,但具体是啥意思?其实它原本指的是中国几座著名的山,后来被用来形容壮丽的风景或复杂的地形。比如有人夸你“走遍三山五岳”,可不只是说你爱爬山,还可能暗示你见多识广呢!
有个挺有意思的例句:“他虽然没去过五岳,但读的书能堆成三座山。”这里把“三山五岳”拆开用,既保留了原意,又多了层幽默感。这种灵活用法在日常对话里特别讨喜,还能让听的人会心一笑。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非得用山来比喻?这得从咱们的文化基因里找答案。古人眼里,山既是地理屏障,又是精神图腾。《诗经》里就有“高山仰止”的说法,现在人看到群山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让“三山五岳”成了自带文化分量的成语。
说点个人体会吧。有次在黄山看到云海翻涌,突然就懂了什么叫“三山五岳皆在脚下”的豪情。这种成语的妙处就在于,它能把具象的风景转化成抽象的精神力量,让没去过实地的人也能脑补出那种开阔感。
现在年轻人玩短视频,经常刷到“三分钟游遍五岳”这类内容。虽然走马观花,但至少让成语有了新的传播载体。有意思的是,评论区总有人较真:“博主你这拍的明明是武功山,不是五岳里的!”你看,成语还能引发地理知识讨论,算是意外收获。
下次遇到需要夸人阅历丰富的时候,别光说“见多识广”,试试“你这经历,三山五岳都装不下吧!”保准让对方觉得你夸得既有文化又有新意。语言就像登山,老走固定路线多没劲,偶尔开辟条新路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