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chā
  • liǎng
  • cuò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chā liǎng cuò

成语解释:比喻偶然的差错。

成语出处: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七章:“你要出了三差两错,叫小堆八在前方知道了,我们可怎么对得起他!”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差错

繁体字形:三差兩錯

英文翻译:a few mistakes

三差两错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差:[chā]1.义同“”(chà):差别。差异。2.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2中,2是差。也叫差数。3.稍微;较;尚:差可。天气差暖。[chà]1.不相同;不相合:差得远。2.错误:说差了。3.缺少;欠:差点儿。还差一个人。4.不好;不够标准:质量差。[chāi]1.被派遣去做的事;公务;职务:兼差。出差。2.旧时指被派遣的人;差役:听差。解(jiè)差。[chài]同“”。[cī]见〖参差〗(cēncī)。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错:1.参差;错杂:交错。错落。这几块砖砌得不齐,错进去了一点儿。2.两个物体相对摩擦:上下牙错得很响。3.相对行动时避开而不碰上:错车。错过了机会。4.安排办事的时间使不冲突:这两个会不能同时开,得错一下。5.不正确:错字。这道题算错了。6.过错;错处:没错儿。出错儿。7.坏;差(用于否定式):这幅画儿画得不错。今年的收成错不了。8.在凹下去的文字、花纹中镶上或涂上金、银等:错金。9.打磨玉石的石头。10.打磨玉石:攻错。

成语评论

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三差两错”,但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用呢?举个例子:老张负责校对文稿,第一次漏了错别字,第二次忘了调整段落格式,第三次又搞混了数据单位。结果文件发出去后,客户直接质疑专业度。你看,这就是典型的“三差两错”——小问题反复叠加,最后引发大麻烦。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强调“三”和“两”?其实这里的数字是虚指,重点在说明错误具有连续性。就像炒菜时少放盐、火候过了、最后忘记关煤气,三个失误单独看都不致命,但连在一起就可能烧糊整锅菜。

换个场景看:小王给孩子辅导作业,第一次讲错公式,第二次漏了关键步骤,第三次又用错解题思路。孩子考试时照搬错误方法,成绩自然不理想。这时候用“三差两错”形容,既点明了过程波折,又暗示了问题根源在于系统性疏忽。

有人疑惑:这和“一错再错”有什么区别?个人觉得,“三差两错”更侧重客观条件的叠加效应,比如工作中设备故障、沟通不畅、操作失误同时发生;而“一错再错”更多指向主观层面的固执选择。前者像多米诺骨牌倒下,后者像明知故犯。

其实预防这类问题有个妙招:建立错误检查清单。就像飞行员起飞前要做绕机检查,把可能出错的环节列出来逐一核对。上次帮邻居修水管,我就按步骤标记了关总阀、测水压、密封胶带三个关键点,果然避免了漏水返工的情况。

最后想说,生活本就是试错的过程,但记住“三差两错”的警示:别让失误像滚雪球般扩大。下次遇到小问题时,不妨停下手头事情喝口水,说不定这个缓冲动作就能切断错误链条呢。

"三差两错"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