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xǐ chéng guó
成语解释:见“三徙成都”。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三徙成國
英文翻译:Three migration into a country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徙:1.迁移:迁徙。徙居(搬家)。2.调动官职。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三徙成国”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古人的智慧。举个例子:小明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换了城市,第二次调整了团队,第三次优化了产品,第四次终于站稳脚跟,团队从3人发展到300人——这不就是“三徙成国”的现代版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三次迁徙才能成事?其实重点不在数字,而是强调持续改进的过程。就像我们学骑自行车,摔了三次反而掌握了平衡,每次“迁徙”都让技能更扎实。
这个成语让我想到现代人的跳槽现象。有个朋友五年换了三家公司,每次都不是盲目跳槽,而是带着明确目标:第一份工作积累技术,第二份学习管理,第三份开拓资源,现在自己开公司整合了所有经验。这不正是主动的“三徙”策略吗?
但要注意避免为变而变。有个反面例子:邻居王叔十年搬了八次家,每次都抱怨环境不好,却从不改进生活习惯。真正的“徙”应该像树木移栽,每次换土都为了更好扎根,而不是逃避问题。
最近看到个有趣的研究:蜜蜂筑巢失败三次后,成功概率反而提升60%。这和成语的寓意不谋而合——重要的不是迁徙次数,而是从每次尝试中提炼经验。就像做菜,就算失败三次,只要每次调整火候,第四次就可能做出美味。
在这个求快求变的时代,“三徙成国”提醒我们:成长需要合理试错。就像城市地铁建设,先修试验段再全面铺开,既控制风险又积累数据。生命的轨迹本就不是直线,那些看似绕远的迁徙,可能正在绘制未来的版图。
最后分享个观察:公园里学轮滑的小孩,跌跌撞撞三次后突然找到节奏的样子,和创业者突破瓶颈时的神情惊人相似。或许这就是跨越时空的印证——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起点,只要方向正确,终会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