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zhān sān běi
成语解释: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
成语出处:《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屡战屡败
繁体字形:三戰三北
英文翻译:Three battles three North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战:1.战争;战斗:宣战。停战。持久战。商战。2.进行战争或战斗:战胜。百战百胜。愈战愈勇。3.姓。4.发抖:寒战。打战。胆战心惊。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北:[běi]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2.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bèi]古同“背”,违背,违反。
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比如小张连续三次创业失败,朋友用“三战三北”劝他别灰心。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原指三次战斗都失败撤退,现在常用来形容屡战屡败的境遇。但问题来了:失败三次就该放弃吗?
先看个真实案例:某科技公司研发智能手表,前两代产品因技术缺陷滞销。第三次改版时团队集体质疑“我们是不是注定三战三北”,但工程师小王发现用户真正需要的是长续航,这个洞察让第三代产品成为爆款。这说明失败次数本身不代表结局,关键在每次跌倒时能否找到新方向。
有个有趣的细节常被忽略:成语里的“北”字在古代指败走而非方位。就像现代人用GPS导航,偶尔走错路线系统会重新规划,人生的挫折何尝不是生活的导航在帮我们调整方向?重点不在失败次数,而在每次调整是否更接近目标。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短视频平台充斥着“一夜爆红”的故事,却少有人展示背后的数十次尝试。这容易让人产生“成功就该速成”的错觉。其实像稻盛和夫创办京瓷时经历多次技术突破失败,王坚研发阿里云被骂“骗子”整整四年,这些真正的成功者都经历过比“三战三北”更多的挫折。
面对持续受挫,有人选择换个战场,有人选择改进方法,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把失败当作阶段性反馈而非最终判决,这种心态本身就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就像登山者不会因为三次滑坠就认定山峰不可逾越,他们会检查装备、调整策略,继续向上攀登。
下次听到“三战三北”的故事,不妨多问一句:这三次尝试带来了哪些经验?有时候,失败地图上标注的“此路不通”,正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是保持观察与思考,让每次跌倒都成为校准方向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