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zhé
  • zhī
  • gō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zhé zhī gōng

成语解释:肱:胳膊。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今闻老爷大展三折之肱,治我一国之主,若主上病愈,老爷江山有分,我辈皆臣子也,礼当拜请。”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三摺之肱

英文翻译:Three fold humerus

三折之肱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折:[shé]1.断(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树枝折了。桌子腿撞折了。2.亏损:折本儿。折耗。3.姓。[zhé]1.断;弄断:骨折。把树枝折断了。2.损失:损兵折将。3.弯;弯曲:曲折。百折不挠。4.回转;转变方向:转折。刚走出大门又折了回来。5.折服:心折。6.折合;抵换:折价。折账。折变。7.买卖货物时,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例如标价一元的减到九角叫做九折或九扣,减到七角五分叫做七五折或七五扣:对折。打九折。8.元杂剧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9.汉字中有曲折的笔画,形状有“乛乚꒒乙”等。10.姓。11.折叠:折扇。折尺。她把信折好,装在信封里。12.折子:奏折。存折儿。[zhē]1.翻转:折跟头。2.倒(dào)过来倒过去: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就凉了。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股肱。曲肱而枕。

成语评论

三折之肱”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背后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道理。它字面意思是“胳膊断了三次”,但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呢?咱们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小明刚学做饭时,要么盐放多了,要么菜炒糊了,反复失败了好几次,但最后居然成了家里公认的“大厨”。这不就是“三折之肱”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失败三次才能懂?”其实这里的三次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就像学骑自行车,第一次摔跤知道要握紧车把,第二次发现平衡靠重心,第三次才真正找到感觉。每一次“折”都是积累认知的过程。

工作中也常见这样的例子。比如程序员小李第一次写代码被客户吐槽“看不懂”,第二次优化界面却漏了重要功能,第三次终于学会了先画流程图再动手。他的领导说过一句话特别到位:“你现在的熟练,都是用过去的bug堆出来的。”

不过也有人质疑: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看教程就能学会,还需要自己碰壁吗?我的观察是,看十遍教学视频,不如亲手搞砸一次记得牢。就像学游泳,哪怕知道所有理论,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换气。这种“肌肉记忆”式的成长,正是“三折之肱”的精髓。

最后想说的是,这个成语其实在提醒我们别怕试错。现在社会总强调“一次成功”,但很多创新恰恰来自反复调整。下次遇到挫折时,不妨告诉自己:这可能是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