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zhì wǔ cāi
成语解释: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多方猜测
繁体字形:三智五猜
英文翻译:Three wisdom and five guesses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智:1.有智慧;聪明:明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2.智慧;见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吃一堑,长一智。3.姓。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见〖工尺〗。
猜:1.推测:猜谜。2.疑心:两小无猜。
“三智五猜”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绕口,但实际生活中你可能经常遇到类似场景。比如朋友聚餐选餐厅时,有人反复纠结:“这家评分高但远,那家近但口碑一般……”一群人讨论半小时还没结果,这不就是典型的“三智五猜”吗?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这种反复推敲却难做决定的状态?其实背后藏着两种心理:既想追求最优解,又害怕承担选择错误的风险。就像网购时比价三小时,最后发现省下的钱还不如耗费的时间值钱。
举个职场中的例子。市场部小王要做推广方案,A平台用户多但成本高,B平台精准但流量小。他白天开会对比数据,晚上查行业报告,凌晨三点还在群里@同事讨论。结果 deadline当天,领导直接拍板选了A方案——这和最初直觉其实一致。
这时候有人问:反复思考难道不是负责任的表现吗?这里藏着个认知误区。适度的信息收集能提升决策质量,但过度分析反而会造成“决策瘫痪”。就像考试时改选择题答案,统计显示超过60%的修改会把对的改成错的。
换个生活化视角。老张想给新房买沙发,带着卷尺跑遍家具城,比较了布艺的透气性、真皮的耐用度、电动款的功能性。三个月后终于下单,却发现最合适的款式两周前已经断货。这种“三智五猜”引发的拖延,常常让我们错过最佳时机。
个人认为,现代人更容易陷入这种状态,其实和信息过载有关。当选择维度从“买或不买”变成“38种功能对比”,决策难度呈指数级增长。这时候需要建立自己的筛选机制,比如设定“三个核心标准”,不符合的直接剔除。
有趣的是,某些领域反而需要“反三智五猜”思维。急诊医生接诊危重病人时,如果按常规流程做完全套检查,可能会延误抢救。这时候经验形成的直觉判断,往往比反复推敲更有效。这提醒我们:不同场景需要切换不同的决策模式。
下次再遇到选择困境时,不妨试试“20秒法则”:给自己20秒做最终决定。就像玩猜拳游戏,越是犹豫出什么手势,越容易输掉比赛。生活不是数学题,很多时候八十分的果断,胜过一百分的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