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bù liǎng jiǎo
成语解释:快速行走貌。
成语出处:周立波《民兵》:“她靸着鞋子,三步两脚赶到侧铺的跟前。”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三步兩脚
英文翻译:Three steps and two feet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步:1.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正步。跑步。寸步难移。走了一步棋。2.阶段:初步。事情一步比一步顺利。3.地步;境地:不幸落到这一步。4.旧制长度单位,1步等于5尺。5.用脚走:步入会场。亦步亦趋。6.踩;踏:步人后尘。7.用脚步等量地:步一步这块地够不够三亩。8.姓。9.同“埠”(多用于地名):盐步。禄步。炭步(都在广东)。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脚:[jiǎo]1.人或某些动物的腿的最下面部分,用以支持身体并行走。2.物体的最下部:山脚。墙脚。3.旧指跟体力搬运有关的:脚夫。脚行。[jué]同“角(jué)”。现多用角。
“三步两脚”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别急,咱们先拆开来看。它原本形容人走路匆忙,后来引申为做事干脆利落的状态。比如:“他三步两脚冲进会议室,拿起方案就开始讲解。”这里既体现了动作的迅捷,又暗示了解决问题的果断。但问题来了:这种“快节奏”的做事方式真的适用于所有场景吗?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更直观。假设你看到邻居家阳台冒烟,这时候“三步两脚跑上楼拍门报警”就特别合适——面对紧急情况,效率就是生命线。但若是写毕业论文,用“三步两脚赶完初稿”就可能埋下隐患,毕竟深度思考需要时间沉淀。你看,成语的应用关键在把握“效率”与“质量”的平衡点。
我注意到年轻人特别容易陷入“三步两脚”的误区。有位实习生曾得意地说:“我每天能处理三十个工单!”但后来发现,快速回复的背后是重复性错误频发。这让我想到:当我们追求“快”的时候,是否正在丢失“准”这个核心竞争力?就像手机连拍功能,快门按得再快,对焦模糊的照片终究没用。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在运动领域反而焕发新生。篮球教练常说:“防守时要三步两脚卡住位置”,这里强调的是灵活应变能力。这种场景化的使用提醒我们: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当代职场中的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何尝不是数字化时代的“三步两脚”?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你准备用“三步两脚”完成某件事时,不妨暂停两秒。问问自己这是真效率还是假忙碌?就像煮泡面,三分钟能熟,但熬高汤必须文火慢炖。生活的智慧,往往藏在速度与深度的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