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zhǐ wú lǘ
成语解释: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成语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三紙無驢
英文翻译:redundant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纸:1.供写字、绘画、印刷、包装等用的片状的东西。多用植物纤维制成。2.量词。用于计算文件、书信等的张数:一纸电文。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驴:哺乳动物。家驴耐粗饲、善驮载。中国关中驴是著名品种。中国野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是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
“三纸无驴”这个成语,乍一听是不是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它说的是一种“绕来绕去不切正题”的现象。比如你问朋友“今天天气怎么样”,他却从气象卫星聊到全球变暖,最后才挤出一句“好像要下雨”——这就是典型的“三纸无驴”。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说话总爱兜圈子呢?”观察发现,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两种场景:要么是说话者想展示知识储备,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要么是缺乏明确观点,用大量无关信息掩盖思考不足。就像某些学术论文,用十页篇幅论证“多喝水有益健康”,其实核心结论一句话就能说清。
有趣的是,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不减反增。短视频平台里,博主用5分钟铺垫“今天要讲一个重要知识点”,结果真正有用的内容30秒就讲完了。这让我想到,信息过载的时代,精准表达反而成了稀缺能力。建议大家在沟通前先问自己:“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想传达什么?”这招能有效避免“三纸无驴”的尴尬。
不过换个角度看,某些场合的“绕弯子”也有存在价值。比如医生向患者解释病情时,循序渐进地铺垫专业信息,反而比直切主题更让人安心。这里的关键在于区分“必要铺垫”和“无效冗长”——前者是沟通艺术,后者才是真正的“三纸无驴”。
最近遇到个真实案例:某公司开会讨论“如何提高食堂满意度”,市场部同事用PPT展示了20页行业数据,最后建议竟是“多采购新鲜食材”。这种反差让人哭笑不得。其实只要抓住核心矛盾,很多问题都能化繁为简。毕竟,没人会抱怨解决方案太清晰易懂,就像没人会嫌弃说明书写得过于简明扼要。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三纸无驴”式表达正在面临自然淘汰。那些能三句话说清重点的文章,往往比长篇大论传播得更远。这或许能给我们启示:与其追求面面俱到,不如修炼“精准击中靶心”的能力。下次准备发言时,不妨试试先把结论写在最前面,你会发现沟通效率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