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zh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zhǐ wú lǘ

成语解释: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成语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三紙無驢

英文翻译:redundant

三纸无驴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纸:1.供写字、绘画、印刷、包装等用的片状的东西。多用植物纤维制成。2.量词。用于计算文件、书信等的张数:一纸电文。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驴:哺乳动物。家驴耐粗饲、善驮载。中国关中驴是著名品种。中国野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是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

成语评论

三纸无驴”这个成语,乍一听是不是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它说的是一种“绕来绕去不切正题”的现象。比如你问朋友“今天天气怎么样”,他却从气象卫星聊到全球变暖,最后才挤出一句“好像要下雨”——这就是典型的“三纸无驴”。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说话总爱兜圈子呢?”观察发现,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两种场景:要么是说话者想展示知识储备,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要么是缺乏明确观点,用大量无关信息掩盖思考不足。就像某些学术论文,用十页篇幅论证“多喝水有益健康”,其实核心结论一句话就能说清。

有趣的是,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不减反增。短视频平台里,博主用5分钟铺垫“今天要讲一个重要知识点”,结果真正有用的内容30秒就讲完了。这让我想到,信息过载的时代,精准表达反而成了稀缺能力。建议大家在沟通前先问自己:“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想传达什么?”这招能有效避免“三纸无驴”的尴尬。

不过换个角度看,某些场合的“绕弯子”也有存在价值。比如医生向患者解释病情时,循序渐进地铺垫专业信息,反而比直切主题更让人安心。这里的关键在于区分“必要铺垫”和“无效冗长”——前者是沟通艺术,后者才是真正的“三纸无驴”。

最近遇到个真实案例:某公司开会讨论“如何提高食堂满意度”,市场部同事用PPT展示了20页行业数据,最后建议竟是“多采购新鲜食材”。这种反差让人哭笑不得。其实只要抓住核心矛盾,很多问题都能化繁为简。毕竟,没人会抱怨解决方案太清晰易懂,就像没人会嫌弃说明书写得过于简明扼要。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三纸无驴”式表达正在面临自然淘汰。那些能三句话说清重点的文章,往往比长篇大论传播得更远。这或许能给我们启示:与其追求面面俱到,不如修炼“精准击中靶心”的能力。下次准备发言时,不妨试试先把结论写在最前面,你会发现沟通效率直线上升。

三纸无驴的造句

  1. 造句 博士买驴三纸无驴,脱离内容的长,不仅助推“文山会海”,浪费纸张笔墨,无端地消耗别人的时间,也达不到下笔为文的初衷。
  2. 造句 只是将前面这些‘三纸无驴’的内容大大删减。
  3. 造句 成语有“博士买驴”,“三纸无驴”,讽刺“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可见废话之多。
  4. 造句 讲话稿五六页,套话占了三四页,真可谓“三纸无驴”。
  5. 造句 有个故事讲一位秀才去买驴,要写张简单契约,他一连写了三大张还没有写到“驴”字,尽是些无关废话,留下了“三纸无驴”的典故。
  6. 造句 曾几何时,豪华简历这东西太厚,犹如博士买驴,翻开好几页还没见正文,三纸无驴,看了头晕,谁还有兴趣往下看,于是就束之高阁。
  7. 造句 明代还有个“朱元璋怒打茹太素”的故事,这位茹太素写一份公文,开头竟用了三张纸,因而遭到皇帝的责打,这种“三纸无驴”的做法,为时人所厌恶。
  8. 造句 简报是为了汇报情况,促进工作,而一些简报却总在文字上玩花样,要么涂脂抹粉,歌功颂德,要么三纸无驴,避重就轻。
  9. 造句 茹太素写一份公文,一个开头竟用了三张纸,因而遭到皇帝的责打,这种“三纸无驴”的做法,为时人所痛恨。

"三纸无驴"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