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hún qī pò
成语解释: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成语出处:《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人的魂魄
繁体字形:三魂七魄
英文翻译:soul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魂:1.指精神或情绪:梦魂萦绕。神魂颠倒。2.特指崇高的精神:国魂。民族魂。3.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花魂。诗魂。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魄:1.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2.魄力或精力:气魄。体魄。
“三魂七魄”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原本是道教对人体精神能量的描述,三魂主导思维、情感、意志,七魄对应生理本能。比如有人熬夜加班后说:“最近总觉得三魂七魄散了一半”,其实就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达身心俱疲的状态。
为什么这个古老的词汇能沿用至今?举个例子,朋友在失恋后感叹:“感觉自己像丢了主魂似的,做什么都提不起劲。”这里用“丢魂”形容情感支柱崩塌后的空洞感,比直白的描述更能引发共鸣。成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用意象包裹真实体验。
现代人如何活用这个成语?想象职场新人面对突发任务时的自嘲:“方案改到第八版,七魄都快被甲方吓飞了。”这种幽默化解压力的方式,既保留了成语的韵味,又赋予其新的时代色彩。当抽象概念遇上具体场景,文化记忆就被重新激活。
有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常说“收收心”,却很少说“聚聚魂”。或许因为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更习惯用零碎时间处理事务,就像把零散的魂魄临时拼凑着用。但观察那些专注做事的人,他们的状态确实像三魂七魄都凝聚在当下——比如孩子搭积木时的全神贯注,这种浑然天成的专注力反而值得成年人学习。
从养生角度看,中医讲究“神安则魂定”。有人睡前刷手机到凌晨,戏称“主魂还在网上冲浪”,其实暗合了传统养生观。当我们说“今天要把魂找回来”,不妨试试关掉电子设备,让三魂七魄真正回归身体这座庙宇。这种古今智慧的交汇,恰恰说明传统文化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