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àng tuī xià xiè
成语解释:把责任推给上级,卸给下级,自己却不负责任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自己不负责
繁体字形:上推下卸
英文翻译:Pushing up and unloading down
上:[shàng]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级或品质高的:上等。上级。上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旧时指皇帝:上谕。5.向上面:上缴。上升。上进。6.姓。7.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楼。上车。8.到;去(某个地方):上街。上工厂。他上哪儿去了?9.向上级呈递:上书。10.向前进:老张快上,投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上。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上饭。上菜。上茶。13.添补;增加:上水。上货。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上刺刀。上螺丝。15.涂;搽:上颜色。上药。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上去入。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上山顶。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上门。考上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上了农村。[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上。墙上。桌子上。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上。书上。课堂上。报纸上。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上。事实上。思想上。
推:1.向外用力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顺着用力的方向移动:推车。推磨。推倒。我推了他一把。门没有闩上,一推就开了。2.(推磨)磨或(推碾子)碾(粮食):推了两斗荞麦。3.用工具贴着物体的表面向前剪或削:推草机。推头。用刨子推光。4.使事情开展:推广。推销。推行。把水利建设推向高潮。5.根据已知的事实断定其他;从某方面的情况想到其他方面:类推。推算。推己及人。6.让给别人;辞让:推辞。推让。解衣推食。既然大家都选你,你就别推了。7.推诿;推托:推三阻四。8.推迟:开会日期往后推几天。9.推崇:推许。推重。10.推选;推举:大家推老张担任小组长。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卸:1.把运输的东西从运输工具上搬下来:卸货。卸行李。2.把加在人身上的东西取下来或去掉:卸装。卸肩。3.把牲口身上拴的套解开取下来:卸牲口。4.把零件从机械上拆下来:拆卸。卸螺丝。5.解除;推卸:卸任。卸责。
“上推下卸”这个词,字面意思就像两个人互相传球——上面的人把责任往上推,下面的人把问题往下甩。比如某公司项目黄了,领导说:“这是基层执行不到位”,员工却反驳:“明明是决策方向有问题。”结果谁都不认账,问题反而越滚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背后藏着人性弱点:担责可能挨骂,甩锅却能暂时自保。但长期来看,团队里如果人人“上推下卸”,就像踢皮球比赛,事情永远解决不了。有个真实案例:某部门开会时,A组说“这归B组管”,B组立刻回击“上次类似问题就是你们处理的”,最后所有人散会时连待办清单都没列出来。
怎么打破僵局?我观察过一家创业公司,他们有个“第一责任人”制度——每个任务明确标注“最终拍板人”。比如客服投诉升级时,必须附带处理建议,而不是单纯把问题扔给上级。这种做法把“推卸”变成了“接力”,责任清晰了,效率反而提升。
有个生活化场景也能说明问题:家里水管漏了,丈夫说“等物业来修”,妻子说“你上次不是说会修吗”,孩子趁机插嘴“我要写作业了”。其实只要有人主动拿工具包,其他人自然会帮忙递扳手。关键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谁先伸手解决问题。
有人觉得“上推下卸”是职场生存智慧,我倒觉得这是慢性毒药。前阵子朋友公司裁员,第一批被优化的就是那些遇事就甩锅的“太极高手”。老板们越来越明白:能扛事的人,才是团队真正的保险杠。就像篮球比赛,总得有人敢于投决胜球,哪怕可能会失误。
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试试“反套路操作”。比如同事推给你个烫手山芋,你可以说:“我配合你做前期调研,咱们一起找领导汇报?”这既避免了硬碰硬,又把单向推诿转化为协作契机。毕竟,责任的齿轮要互相咬合才能转动,单独一个齿轴只会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