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àng xíng xià xiào
成语解释: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白虎通 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上行下俲
英文翻译:people follow the example of their superiors
上:[shàng]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级或品质高的:上等。上级。上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旧时指皇帝:上谕。5.向上面:上缴。上升。上进。6.姓。7.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楼。上车。8.到;去(某个地方):上街。上工厂。他上哪儿去了?9.向上级呈递:上书。10.向前进:老张快上,投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上。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上饭。上菜。上茶。13.添补;增加:上水。上货。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上刺刀。上螺丝。15.涂;搽:上颜色。上药。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上去入。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上山顶。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上门。考上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上了农村。[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上。墙上。桌子上。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上。书上。课堂上。报纸上。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上。事实上。思想上。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效:1.效果;功用:功效。成效。无效。见效。2.姓。3.仿效:效法。上行下效。4.为别人或集团献出(力量或生命):效力。效劳。效命。
“上行下效”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的道理特别实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公司领导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泡茶看报,结果员工们也开始摸鱼刷手机——这就是典型的“上面怎么做,下面跟着学”。反过来,如果老板主动加班改方案,团队里熬夜的人可能也会变多。
为什么人们会不自觉地模仿上级?这其实和大脑的“镜像神经元”有关。人类天生会观察权威者的行为模式,下意识觉得“跟着做更安全”。比如孩子看到父母随手乱丢垃圾,哪怕嘴上教他“要爱护环境”,他大概率还是会学父母的动作。
最近遇到个真实案例:某小学推行垃圾分类,结果校长自己总把饮料瓶扔错桶。后来换了个天天蹲在垃圾桶旁分拣的校长,三个月后全校正确率从30%飙升到85%。这说明领导者的行动示范比口头要求有效十倍不止。
现代职场里的隐形传染朋友在互联网公司当主管,有次开会时他顺手回了个微信消息。接下来二十分钟,所有下属都在低头戳手机。现在他养成个习惯:只要有人在汇报,就把手机倒扣在桌上——神奇的是团队专注度真的提高了。
我觉得这个成语在数字时代有了新变化。以前可能只影响看得见的身边人,现在领导发条朋友圈,全公司都能看见他熬夜加班的照片,这种“表演式努力”反而容易引发焦虑。所以作为管理者,既要慎独,也要慎“晒”。
生活中还有个反常识现象:家长要求孩子多读书,自己却整天刷短视频。有个爸爸尝试每天晚饭后读纸质书,结果半年内孩子主动关掉电视的时间增加了47%。这证明“身教”不需要宏大叙事,持续的小动作反而更有渗透力。
说到最后,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个场景里的“上行者”。当老师面对学生,家长面对子女,甚至老员工面对新人,我们的选择都在书写着“效”这个字的可能性。下次想抱怨别人做得不好时,不妨先看看自己投射了什么样的影子。